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杜正勝談古今調節產銷問題

(photo source: 自由時報)

中華民國的農委會,到底該做些什麼事呢?

不用提KMT or DPP,中國人一向最以中華文化自豪,陳璸在1702-03年擔任台灣知縣,他如何管理「臺倉積栗之宜」(調節產銷問題)?

中國人,好好學學吧!!

杜正勝老師談古今調節產銷問題mp3

(15:59之後,談現代)

原文附如下:
陳清端公文選目錄/條陳臺灣縣事宜
一、臺倉積粟之宜以時歛散也。倉粟一項,國藏攸關,遇有荒歉,為民生所待濟,系甚重也。第歛之不以其時,則廩藏空虛;散之不以其時,則民生困苦;均非奉 行之善。如每年三、四、七、八等月青黃不接,此宜散倉粟出糶時也。若仍封倉不糶,必致米貴病民,且陳陳相因之粟,大半紅腐浥爛而不可食矣。每年秋成後,於十二、正、二等月,此宜歛粟入倉時也。倘不早徵收,至增價買補,必致倉無餘粟。一旦天行告沴,有欲糶之無可糶、賑之無可賑者矣。是歛之與散不容不為調劑也。矧在臺尤須以時歛散者,重兵雲屯,月米取給,歛不時,庚癸呼矣。數萬戶口,半多寄食在市,散不時,哀鴻嗷矣。且近海地濕,粟易浥爛,阻隔重洋,告糴無所,歛之、散之,必及時乃有濟也。就臺灣一縣言之,每歲除捐積粟外,正供額粟四萬六千有奇,除支給各營月米,每歲尚餘二萬有餘,歲積一歲,是存倉之粟不下十餘萬也。此十餘萬之粟,不及早變通,出陳易新,而坐視浥爛,任聽虧空可乎哉?職以為歲餘粟二萬餘石,應於每歲青黃不接之月出粟一萬餘石,在市散糶,以濟民急。將開倉日期及糶過數目,按月報明本府稽查,即將賣過銀兩解貯府庫,至冬領回,買新粟補倉。如此則存倉額粟既不虧減,又免浥爛,而倉粟在市,米價亦不至騰貴,一舉而數善備。職以為變通積粟之法,端無過此。案查本年正月內為籲請發糶陳粟等事,蒙憲恩准糶濟民。職遵即開倉,每月定有六期糶賣粟米。至期自朝至暮,男婦老少摩肩累足,牛運車載,晝夜絡繹。若非叨邀憲恩,此數百萬生靈將何所倚,則糶粟濟民,在臺地可謂行之既效者也。不揣冒昧,詳請憲恩,歲以為 常,則民生安而國藏固,海疆末吏且得免賠累之苦,伏惟憲裁。
(糴,音ㄉㄧˋ,買入穀物。糶,音ㄊㄧㄠˋ,出售穀物)

重點就是~
看清朝時的糧倉與人民的關係,可以發現地方政府倉庫與民生的關係。地方官有注意稻穀問題,人民生活較平穩;地方官不理會,市面價格的起跌不穩。再觀察現代,農委會的責任,是調節產銷,不是爭水果一斤多少錢啊

穀賤傷農,這些農民微薄的收入,要如何生活?在馬政府執政後,物價漲幅快速,民生用品隨便買,都超過只有些許的收入,農委會到底做了什麼?

如果調節產銷問題不是農委會的責任,是誰的責任?而農委會是負責哪些事?

古今對照的分析,也難怪這些高級外省人,會如此痛恨杜正勝老師,只要Google search「杜正勝」,會發現第一頁全是負面新聞,杜老師深深瞭解中國文化,善於比較古代中國與當代的台灣,以發現社會生病問題的所在,而對中國人的“那一套”,杜老師也有獨特的應對之道。

因此,基於毛澤東的一段著名語錄:“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中國人的頭號戰犯之一,杜正勝老師加油,叫你第一名!!

P.S.
大推杜正勝老師的《走過關鍵十年》、《臺灣心 臺灣魂》書籍,很有料


延伸閱讀:
杜正勝學經歷
杜正勝 勇於冒險創新的海洋子民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心得筆記

Comment: 一位朋友,因為對自己身世的好奇,去查了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再經過一連串的巧合,發現原來他的家族,被做過田野調查並出書,相當特殊的經驗。張炎憲教授因為林媽利教授的DNA檢定,而得知自己的血液裡混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的基因;而查自家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也是方法之一。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心得筆記

前言:自從上次挖出我媽那邊的平埔族資料, 透過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溫振華教授的解析與幫忙,我就開始找關於我媽娘家那邊番社村的資料,番社村本來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馬芝遴社」,後來清朝時期改為 「馬芝堡」,在網路搜尋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一本書《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更意外的是發現這本書剛好是以我媽曾祖父「潘邦治」 為主軸下去調查的書,因為潘邦治曾經擔任那邊的區長,家族資料剛好做得也比較完整,在此摘錄本書一些重點跟我的心得與各位朋友分享平埔族消失的原因。

*綠體字為Nathan的心得感想

Nathan: 原來彰化平原也是平埔族大本營!

但在原住民歸畫上「平埔族群」在強勢的漢人文化侵凌、與漢人通婚下,深切地融入漢人社會,加上日本殖民政府發起皇民化運動,強制廢除平埔族的傳統祭儀,平埔族的文化漸漸凋零,甚至成為歷史雲煙。

根據文獻上的紀錄,漢人進入彰化平原前整個彰化縣幾乎是平埔族人所佔居,而依人類學家的分類,彰化地區的平埔族可分為「巴布薩族」和「洪雅族」,「巴布薩族」分布在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之間,其中的「馬芝遴社」位在沿海的鹿港、福興一帶。
陳俊傑,2000,“李俊德-融合與尊重",《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3。

Nathan: 所以鄭成功與其後的鄭氏王朝對台灣也是採掠奪心態。

1661年鄭成功率閩粵軍兵渡海驅逐荷蘭殖民政權,開始統治台灣的二十二年間,大量的漢人進入台灣中南部開墾,由於漢人擁有的水稻耕植技術,是一種土地獨佔式的農業文明,於是明顯地開始侵奪以漁獵燒耕為生產方式,並沒有土地擁有權觀念的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土地!
陳俊傑,2000,“前言",《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8。

Nathan: 經濟被控制,就無法翻身了。

大部分渡海來台的都是未婚或是無法攜帶家眷的「羅漢腳」,在艱辛的拓墾過程中,除了結黨械鬥外,更希望有女眷做精神、身體上的慰藉,剛好許多平埔族群的社 會是以招贅的婚姻制度,在這些羅漢腳的眼中,入贅給平埔番當贅婿,不僅可以得到老婆傳宗接代,尚且可以繼承女方平埔族的土地,不禁趨之若騖地競相入贅平埔 族家庭,而平埔族人也因漢人精於水稻、土地的經營,而樂於招贅漢人為婿,這不僅加速了漢人取得平埔族人土地的速度,更影響深遠的是,這些與平埔族通婚的漢 人,其後裔都帶有母系平埔族的血統,使得在1945年之前即定居於台灣的漢人人口中,或多或少在血液裡面都有著南島民族的遺傳基因。

漢人強勢的人口文化優勢,原本是台灣平原地區土地主人的平埔族群,在生存競爭失敗下,除了極少數的族人外,大都已淪為赤貧的漢人社會邊緣人,不僅生活窮困,尚且必須忍受漢人異樣的眼光與被稱呼為「番仔」的輕蔑嘲笑!
陳俊傑,2000,“前言",《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9。

Nathan: 消滅一個種族,必從消滅該種族的文化開始;反之,維持文化傳統,種族才得以繼續生存發展。然日治時期的皇民化對於台灣方言及各地習俗尚採包容心態,只是對 於講日語,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人較為禮遇,沒有嚴格禁止;但ROC+KMT來台灣之後,採取的就是嚴厲高壓禁止的手段,消滅台灣本土文化。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平埔族人都是離開家鄉,找尋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很多平埔族人仍然留居於原居地,在強勢的漢人社會侵凌下,逐漸漢化,忘記他們祖先的語言, 廢棄祖先所傳的習俗、祭儀、生活方式,學漢人綁上辮子、穿上漢衫、蓋起漢厝,並且信仰漢人神明,取漢姓、漢名,和漢人頻頻通婚,最後融入漢人社會。然則, 一直到日治時代的末期,也就是日本帝國發動侵華戰爭之前,很多平埔族人事實上仍然保有一些傳統的生活祭儀;而在民族的認同上,不管是在平埔族人內心或是漢 人外在的眼光中,平埔族人仍然是「番仔」、「熟番」、「平埔仔」!可惜在日本殖民政府為了戰爭而發起的皇民化運動下,這些僅存的傳統祭儀被強制廢除,民族 認同亦被「天皇子民」、「帝國臣民」等宣傳、教育所抹滅。至了戰後,在國民政府的「炎黃子孫」、「中國人」的愚民教育政策下,平埔族人僅存的一絲民族認同 與傳統祭儀,也在老一輩的凋零、國家社會體制的壓制下,成為歷史雲煙!
陳俊傑,2000,“前言",《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9。

Nathan: 母系血統本來就該重視,婚配習慣對一個種族或國家的影響也很深。

為何馬芝遴社的人口數到了日治末期會只有不滿百人之數?這原因除了東遷埔里,以及遷往台灣各地的人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埔族人與漢人的通婚非常的普 遍,但是通婚情形大都是平埔女子嫁給漢人,漢人女子很少有意願嫁給平埔男子,而早年的種族戶籍,嫁予漢人所生的子女,種族上亦被認定是漢人;不幸的是平埔 族女子嫁給漢人的情形非常的普遍,導致很多平埔族男子終身無法娶到老婆矣!
陳俊傑,2000,“歷史上的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35。

Nathan: 「熟」很確定是平埔族,「福」、「廣」(粵)卻不一定沒有平埔族的基因,因為有的平埔族跟漢人融合久了,或是不願意被稱為番,因此認定自己或被認定是屬於「福」、「廣」系的。血液專家林媽利的研究指出,其實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血緣,平埔族並沒有消失,他們只是融入台灣人之中!。

蘇煥智:日據時期戶籍登記為熟者,可能不超過5萬人

不過從潘邦治的系譜圖上我們可以得知,潘邦治(1863生)的曾祖父那一代,祖譜上仍然記載著是平埔族人的漢譯姓名,也就是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馬芝遴社族人仍然沒有取漢名,這與乾隆皇帝賜姓給平埔族人的年代約略相仿。

由於在早期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上,每一個人的戶口欄中都設有種族一欄,福佬系的台灣人會以一個「福」字來標明,客家系台灣人則以「粵」字標明,而平埔族原 住民,則取漢人對平埔族人「熟番」中的「熟」字來標明,因此只要是在種族欄上,標明是「熟」的人,就應該是平埔族的後裔。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p.38-39。

Nathan: 人多勢廣,上天刻意的安排,好讓我有資料可以查?

此外番社最顯赫的潘邦治平埔家族,由於其家族在日治時代不僅因為財勢、官勢在福興鄉無人能與之匹敵,並且人丁頗為興旺,除了潘邦治那一代有三房兄弟(其中 潘錦泉是潘邦治的堂弟)外,潘邦治也有五位姊妹,並且都分別招贅或是嫁給了番社庄裡的梁姓、李姓、陳姓等家族,結構成一個番社中無人能與之抗衡的龐大家 族,可以說是日治時代尚留在原居地的平埔家族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p.114-115。

Nathan: 這就是巴布薩族曾經擁有自己祭儀與文化的證明。

古早的時候他們番仔在過年的時候有一個他們自己獨特的儀式,他們在過年時會將鹹魚繫在身上,然後就繫著鹹魚跳舞這樣子,這是我母親那時代看到說給我聽的, 但是我並沒有看過,聽我母親講是跳他們的番舞,至於怎麼跳,有沒有圍成圓圈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是我母親說給我聽的,我母親從來沒有說過有圍圓圈跳舞,只 是說他們番仔會綁鹹魚在身上跳番仔舞。也有唱一些番仔歌,沒有唱歌怎麼能跳舞?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116。

Nathan: 再度證明平埔族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與飲食習慣,跟漢人(中國人)完全不一樣。

報導人:潘連于(潘邦治養子,1922年出生)。我們家是平埔族的後裔,我們跟漢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每年要過兩個年,我們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時就 必須做番仔年,我小時候聽長輩說那是過番仔過年,第二天再跟漢人一起過他們漢人的年。雖然是連在一起過年,但是當時我們家這個番仔年也一定要做的。我記得 做番仔年時是在我們家大廳的門後,那一扇門不將之緊閉,將過年的酒菜擺在門後,大家就在門後吃東西、喝酒,並且跳舞,現在說是跳舞,以前我們說是「著 童」,當時那一扇門不能關起來,要開一人可以出入的縫隙,我們親戚就在門後慶祝番仔年。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144。

報導人:梁天來(1920年生)。我記得他們所拜的飯菜中,只有拜拜的那一尾魚不可以吃而已,因為那尾魚是生的,所以不能!另外其他煮過的菜都可以拿來 吃,還有其中也有蚵仔也是生的,但是生的蚵仔是可以吃的,只要將蚵仔沾點醬油就可以吃了!那時他們拜番仔年並沒有椅子可以坐,那些祭拜的飯菜也都是放在地 上拜的!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173。

Nathan: 文化慢慢地消失...

也許就是因為祭拜「番仔年」的儀式大都是在地上施行的,所以在日治時代末期,馬芝遴社後裔中最有勢力的潘邦治,由於任職政府的地方行政官「區長」(其實後 來應該是庄長),必須實行政令,因此嚴格禁止在地上祭拜祖先的習俗,事實上潘邦治的本意並非不要祭拜自己的平埔族祖先,而是認為在地上祭拜是不衛生的行 為,所以必須改在桌上拜,因此潘邦治會在過年前,巡視村子會拜門扇後的家庭,嚴禁他們再在地上擺設祭品祭拜祖先。除了過年祭拜祖先的平埔族傳統席速外,溫 丁山先生曾提到馬芝遴社平埔族人曾在某一節日時,會杵麻薯並送給漢人家庭。
陳俊傑,2000,“第四章、分析與討論",《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241。

Nathan: 沒有明確堅定的信仰及國家認同、土地認同,只能如浮萍,隨風飄移。

綜觀潘邦治公的一生際遇,其在清末苦讀漢學高中秀才,旋即出任彰化縣衙的小吏,日治時代後歷任地方行政官員,乃逐漸揚棄漢學、廢除平埔族人傳統的「拜門扇 後」習俗,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結交辜顯榮以及鹿港的地方仕紳與文人,並且崇敬媽祖、蕭仔爺、池府王爺等漢人神明。從這些充滿轉折與矛盾的形式風格來看,可以 說是平埔族人的菁英份子在不同統治政權下,不得不隨統治政權更替,改變原有信仰、習俗、生活習慣,卻又無法全盤地拋棄,實在是道盡平埔族人百餘年來的悲 哀。
陳俊傑,2000,“第四章、分析與討論",《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245。

結語:潘邦治與莫那魯道是兩種完全相反的人生態度,也不能說誰對誰錯, 但信仰彩虹橋的賽德克族維持了他們的文化與傳統,潘邦治家族在潘邦治死後就開始沒落,馬芝遴社巴布薩文化也逐漸消失。透過各種平埔族的研究,更證明了「炎 黃子孫」、「中華兒女」這種鬼話是騙台灣人的,台灣人遺忘或是唾棄自己平埔族血統才真叫數典忘祖,當初漢人可都是給平埔族女子招贅的耶。平埔族文化、高山 族文化、日本文化、漢文化、西洋文化…都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若想強加大中國四書五經文化到台灣人身上,就是要毀滅台灣的多元文化,台灣人也只會變次 等的中國人,所以,如何在台灣保存多樣性的南島文化與世界文化,並開創發展台灣自己的文化,是台灣將來邁向正常國家的Root(根)。所謂的認同,就是, 你對土地有瞭解,才會想要去愛惜,更愛護它,對待台灣原住民族群,也是一樣的意思,找回自己的尊嚴;而國家認同大於血緣的重要性,可是血統的追源,有其人 類學的定位,不可忽略。

附註:(家人反應)
爸:聽到番還是覺得怪怪的。(但所謂的番,就是土地原來的主人的意思=原住民,只是被外來政權叫做番)。
媽:對這本書超有興趣,要買回番社給其他人看!
二姐:認同台灣是一個國家,但不知道有平埔族,思考中...
大姐:我們是原住民,那會有原住民補助嗎?
我答:不會,因為國民黨不承認平埔族,騙我們都是中國來的。
我:大家趕快來挖掘平埔族文化,抵抗大中國帝國一統思維,一邊一國啦!


番社區長、馬芝遴社平埔族後裔-潘邦治(1863-1939),著西式禮服配戴日本政府勳章。
(photo source: 《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


潘邦治祖厝三合院
(photo source: 《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

最後再次感謝長榮大學溫振華教授的指導,順便幫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打個廣告,師資堅強,是想更進一步認識台灣歷史文化,進修深造的好選擇。

101學年度甄試入學招生,
報名日期延長至11月25日止。


延伸閱讀:
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我們流著不同血液-我讀我見
台灣原住民.分布常識
蘇煥智:日據時期戶籍登記為熟者,可能不超過5萬人
贊若的BLOG-台灣奶神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牽阮的手-真實世界的愛情小說故事

(photo source: "牽阮的手"官方部落格)

看「牽阮的手」,瞭解田朝明和田孟淑的愛情故事
這是耗時五年歲月,打造的正港本土史詩愛情鉅片

男主角是有個性的成熟高大英俊醫師(35歲)
俏佳人是正值情竇初開的純情高中女學生(16歲)
女方不顧家人的反對,離家出走堅持與至愛牽手一輩子……

這根本就是少女時期,愛情小說的劇情吧?!
小說的結局,總是壞人落網,男女主角相愛在一起
只是,小說不會加上時間的因素
男女主角老了以後怎麼了,就是小說留給每個人不同的想像空間了

田朝明和田孟淑,選擇在歷史留下民主人權的一頁
自小愛打抱不平的田媽媽,與俠義心腸的田爸爸,選擇與黨國怪獸對抗,用自己獨特的武功,在險境中與"異端"的手牽在一起

從相識、相戀、相愛、相知、相惜、相挺到最終
一切只因為對正義的堅持
這部真實世界的愛情小說故事電影,愛幻想的人,錯過可惜!

(photo source:【華視新聞網】-戲裡戲外兩個故事 《牽阮的手》感動所有在地的心)

(photo source: 田爸情書(四):維納斯)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大甲溪流域的墾殖與族群-改變,從自我認同開始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南島民族研究中心專題演講系列,邀請「台灣原住民史」專家溫振華教授演講「大甲溪流域的墾殖與族群」,娓娓道來 台灣人在地的故事。

演講mp3


演講簡報檔(溫振華)

(photo source: 溫振華教授演講簡報,大甲溪流域的族群)

「地名充滿了過去的歷史跡痕」,每個地名,都有述說不盡的小故事,大甲溪流域有許多平埔族的「部落」「社」,至今仍是看得出其中的微量證據,今日的「沙鹿區」,原是「沙轆社」,意即拍瀑拉族「勇士」的意思,而在大甲溪流域的族群,因為種種原因而遷徙……

演講中,溫老師談到他的許多夢想,包括經由尋找台灣在地住民的認同,而發響的「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活動,從認同自我到認同土地,關懷生活環境的河川生態……。一連串的夢想,讓人聯想到「城市的遠見—古川町物語」,這個在1993 年獲得日本的故鄉營造大獎的古川町,從河川維護到親水空間搭配、林場管理到木匠的故鄉、光觀發展到地方意識的凝聚都是成功的案例,從一開始想要改變因工業環境而日漸污染的居住環境問題(1960年),到後來的發展,誰會預料到這個小點所擴散的無限蝴蝶效應?

改變,就從自我認同開始~


延伸閱讀:
飛驒古川見學台
古川町~社區總體營造見本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溫振華教授
台灣傳統糖業發展-從台灣看世界蔗糖史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幫推】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Comment: 朋友做了一件好玩的事,就是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真羨慕他查到的資料,是「馬芝堡」(馬芝遴社)的平埔族,自己的還沒查完,下次繼續

這麼好玩的事,可以變成一種「查戶籍運動」吧?!

(Know more: 台灣原住民史專家,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溫振華教授

~~~~~~~~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查詢方式:

1.攜帶自己的身分證與印章到就近戶政事務所辦理
2.不需在原出生地辦理申請,全國資料已連線
3.說要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
4.事務所人員就會開始看身分證查資料(大約要等3~5分鐘或更久)
5.最好知道自己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因為可能會問一下)
6.戶籍資料頁數會因為當初戶內人數而有所差異
7.一頁工本費15元
8.即辦即拿

P.S.有的戶政人員剛開始都會假裝聽不懂你要查什麼,等你立場堅定,表明來意後,才 會開始幫你查,不知道這是戶政事務所的防衛機制,還是戶政人員有大中國帝國一統的思維,不想讓台灣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查這種資料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戶 政人員說他不懂,一來可能嚴重缺乏專業素養,一來就是統派思維作祟,那就很可恥了。記得,查這種資料,是你自己的權力,公僕就是要為人民服務的,你,查了 嗎?

(by Nathan)


先說我父系這邊的,我爸祖父蕭焜煌

種族欄:主要的項目有「福」(福建or閩南)、「廣」(廣東or客家)、「生」(生番:高山族原住民)、「熟」(熟番:平埔族原住民),但是有些經過漢化的平埔族人覺得被稱為番很不舒服,所以把自己歸到「福」或「廣」裡面。 (註1)還有一些是「支」(支那人)、「朝」(朝鮮)、「滿」(滿州國)、「內」(日本內地)。(註2

阿片吸食:就是有無抽鴉片。

纏足:就是有無纏足。

塗黑:其實這一欄是種別,塗黑是當局為了隱藏一些事。種別:「一」-公吏或有資產常識而行為良善者,「三」-受禁錮過之受刑人需特別注意者(即素行不良人口),「二」-非屬第「一」、「三」種者。(註3)

不具:身心障礙。

種痘:接種疫苗。

續柄:稱謂。

「前戶主卜續柄榮稱職業」欄:係記載現任戶長與前任戶長之親屬關係以及戶長之職業與職稱。此欄專屬於戶長所用。(註4

徘優:簡單的說就是古時候取悅君主的諧星。


我母系這邊就精采了,先說我媽的曾祖父潘邦治

我媽姓潘,又住在番社村,家裡有四合院,家中人口超多,又常說自己曾祖父是番仔,可見我媽的曾祖父一定有某些較不一樣的行為舉止或穿著,才會被說是番仔,只不過是平埔番。

種族:熟,可確定就是平埔族熟番,依地緣位置,屬於平埔族巴布薩(貓霧拺)族。

種別:又被塗黑了。

前戶主卜續柄榮稱職業:潘金石次男文秀才區長,按照我媽的說法,是曾祖父考上秀才被派去當區長,所以我懷疑潘邦治這個名字也是後來因此才取的。


這是我媽的祖父潘火營

續柄:螟蛉子,為他姓所生之子過繼戶長,收養後與本生家斷絕親屬關係。(註5),依照我媽的說法是曾祖父潘邦治沒生男孩,所以給鄰居梁先生抱一個男孩來養,所以潘火營是潘邦治的養子,依照上方種族寫「熟」,鄰居梁先生也是平埔族。(P.S. 螟蛉是一種昆蟲,常被蜾贏抓回家餵養,詳見

種別:一樣被塗黑。

續柄細別榮稱職業:農業組合燒手?(可能跟農業相關的工作)


這是我媽的父親潘守仁

種族:還是熟番(平埔族)。

種別:也是被塗黑。

種痘:明治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一0)以前施行種痘者,初種填「一」,再種填「二」,三種填「三」。生後第一次種痘如果不感填「不感」。(註6

續柄:孫。(戶主潘邦治的孫子)

續柄細別榮稱職業:螟蛉子潘火營長男。(潘邦治養子潘火營的長男)。


結論:
1.大中國帝國一統思維老是忽略母系資料,由此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可知,台灣人的確有平埔族血統,台灣人並不是全部從中國來的。平埔族真真確確早已生活在台灣,只是都被漢化了。台灣人應該更重視母系資料。

2.種別欄為何會被塗黑,值得研究,有人家裡連種族欄都被塗黑了。(註7

3.清朝乾隆曾經大量賜姓給歸順的台灣平埔番,以潘姓最多,而蕭姓也是其中之一,(註8 賜姓)因此我有可能父系那邊也是平埔族,只是被賜姓加上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番,所以種族欄最後是填上「福」。所以如果戶籍資料上是寫「福」,其實也不一定說就是從福建來的。(註9

4.平埔文化瀕臨絕跡,現存的平埔文化大家一定要更珍惜,台灣人要以平埔血統為榮。

5.從台灣很多地名就可以知道當地的歷史,這個才是中小學生應該學習的教材。

6.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趕快去查自己家族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吧!

7.證明平埔族的方法還有很多,並不是只有從日治時期戶口資料才能確認,也有的祖先會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平埔族,所以種族欄如果是寫福,也不見得自己沒有平埔族血統。


參考資料來源:
註1:《蕃》在大清帝國的解釋是外國人的意思
註2:日治時期戶政用語
註3:日據時期比較特別的戶政用語
註4:日治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
註5: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漢字稱謂用語概解
註6:日治時期戶政用語
註7:是誰在搞鬼?
註8:台灣人的姓氏--賜姓政策-蟹老闆
註9:台灣人忘自己是原住民


延伸閱讀:
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血液-我讀我見
為林媽利醫師敲邊鼓 呼應林著《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台灣傳統服飾
平埔族為何總是無法被國民黨政府認定?!
沙轆社之役─平埔族228事件
台灣原住民系列報告-巴布薩族
平埔文化資訊網
台灣平埔族資訊網站總匯入口
贊若的BLOG-台灣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