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顛覆刻板的伊斯蘭印象-以聖戰與女性為例

一、前言
一般人對於伊斯蘭宗教的印象是什麼?頂著阿拉的名義行聖戰的恐怖分子?為達目的不則手段的玉石俱焚行為?女人只能頂著帳蓬走路?妻子只能任由丈夫三妻四妾?到底是伊斯蘭宗教本來就如此,還是後來被誤解而形塑的刻板印象?

尤其從2001年的911事件之後,有人直覺得會把「伊斯蘭」等於保守主義、講到「穆斯林」就聯想到恐怖分子、提到「聖戰」就與殺戮畫上等號,但根據所搜集的素材顯示,這類的刻板印象與現實狀況並不符合,認識伊斯蘭宗教的過程也讓我大感意外,寫下與這份與西方新聞媒體印象相反的小小探索報告。


二、全球穆斯林人口與分布
伊斯蘭(Islam)的信徒稱為「穆斯林」(Muslim),根據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09年的調查,全球的穆斯林超過15億,約佔全球人口的23%,分佈範圍遍及五大洲的200多個國家(圖1)。 

圖1:世界穆斯林國家與地區分布圖(Distribution of Muslim Population by Country and Territory)
資料來源:Pew Research Center
Note: Only countries with more than 1 million Muslims are shown

全球的穆斯林之中,超過60%集中在亞洲,大約20%分布在中東和北非;密度最密集的穆斯林是在中東到北非一帶的區域,約有20幾個伊斯蘭國家;超過三億的穆斯林,也就是佔穆斯林人口的1/5,是居住在非伊斯蘭的國家。從這些數據顯示,穆斯林人口數分布最密集的區塊在中東,而整個亞洲才是穆斯林分布最多的區域,例如印尼、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穆斯林人口分布的大國,並非刻板印象的穆斯林都是阿拉伯人。根據內政部2011年的統計,台灣穆斯林人口數正式皈依者有7,948人。

台灣對於伊斯蘭的研究,根據「全國博碩士論文網」的搜尋,使用「回教」查詢「論文名稱」與「關鍵詞」,有15篇論文;同樣的條件改以「伊斯蘭」查詢,得到102篇論文,偏重於宗教、民族、外交、政治、歷史方面的研究,這個數據顯示,台灣對於伊斯蘭的種種議題探討,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


三、被貼上標籤的台灣穆斯林
在台灣的穆斯林最常被問到什麼問題?為何要皈依伊斯蘭?從這個現實的問題意識出發,將引發更多的好奇心去探索。

台灣首位棒球女性主審兼知名作家索非亞(本名劉柏君)表示,如果她戴著頭巾搭計程車,常被問到的問題如:和妳講話會被殺掉或放炸彈嗎?妳先生娶幾個妻子?包成這樣子是在坐月子嗎?或被當成譴責對象,世界這麼亂都是妳們這些恐怖分子害的,甚至會被當成是外國人士。

事實上,一般台灣人如何會變成穆斯林,台北文化清真寺教長馬超興,說明一般台灣人,尤其是與穆斯林相處過的台灣人,會發現從穆斯林的生活可以看到或學習到許多新的事物,看到的新聞和認知的穆斯林生活相反時會覺得驚訝,接著引發好奇與追查,而對伊斯蘭產生更多興趣。在台灣平均一個星期會有一個人皈依伊斯蘭。

不管性別如何,在台灣的穆斯林的確常因明顯的特徵而被刻板的貼上標籤,事實上他們認為自己是講和平、凡事忍耐的民族。有時,亦是台灣國民外交的重要成員,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時,沙烏地阿拉伯費瑟國王穩定供應台灣石油,台灣穆斯林從中斡旋是重要的原因。


四、伊斯蘭宗教
要探討現代對伊斯蘭的刻板印象,不得不從伊斯蘭宗教談起,畢竟多數台灣人對伊斯蘭宗教是陌生的。

源起於610年,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一次例行性到麥加城外的希拉山/西奈山山洞靜坐修練時,受到真主阿拉(Allah)的啟示而開始傳教。一開始穆罕默德接觸到天使百加列(Gabriel),被要求「覆誦神諭」時,抱持著抗拒與懷疑的心態,幾次過後才真的相信自己被選為警世、先知的角色,40歲開始在麥加傳教,認為自己不過是把古老的宗教帶給庫拉以希族,提醒這個族群注意已知的訊息。

1.穆罕默德與《古蘭經》
穆罕默德的角色在伊斯蘭宗教的定位如何?《古蘭經》經文寫到:

你應當起來,你應當警告,(74:2)
每個民族各有一個使者。(10:47)
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男人的父親,而是主的使者,和眾先知的封印。(33:40)

由此可以瞭解穆罕默德的角色是一個警世者、先知,更重要的,他也是一個平凡人,會娶妻、死亡。就此點而言,個人感到很訝異,一般宗教會有神格化指標性人物的顯化事蹟,甚至塑造該人物的神格性,但穆罕默德沒有,他與普羅眾生一樣是平凡的肉體,只是有特殊的體質,因而被選為警告世界的角色,擔當溝通真主與穆斯林之間的橋樑,觀察這點可發現他超凡入聖的一面。

在穆罕默德去世(633年)之後,他的跟隨者,把23年來原本靠口傳、覆誦的真主啟示編寫成書,亦即《古蘭經》(Qur'an)。「古蘭」的原文quran有形容詞「貴重、高貴、景仰」之意;也有動詞「朗誦」的信息;某種特定的行為或作為,例如「拜功」。《古蘭經》是伊斯蘭神聖的經典,共有114個章次(Sura,素拉),長篇的章排在前面、短篇章在後面,並非以真主揭示給穆罕默德時的順序呈現。「《古蘭經》不是可以捨真主而偽造的,而是真主降示來證實以前的天經,並詳述真主所制訂的律例的。……(10: 37-38)」《古蘭經》成為穆斯林生活的重要依循。 

《古蘭經》的神諭並非是發出獨斷的使命,而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與庫拉以希人對話的方式,例如:「你難道沒想到……?」也強調穆斯林有責任與義務去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使弱勢能受到該有的照顧。更特別的是,經典強調解讀神的sign需要智慧,促使穆斯林要保持理性與好奇心來探索這個世界,自然科學對於宗教並無危險性,不像有宗教把自然科學當成危險的威脅。

2.何謂聖戰
現在提到聖戰/吉哈德(Jihad),會與極端份子的恐怖行為有所結合,《古蘭經》是否明確寫到「聖戰」?或穆斯林是「左手持古蘭經、右手拿彎刀」的武力傳教者呢?

事實上,「伊斯蘭」阿拉伯語原義是「和平、純淨、歸服、順服」的意思,為何會有好戰民族的說法?時間點要回到穆罕默德被選為先知的角色開始傳教,經過10年的努力,信徒不到70名,即是自己家族的成員與社會的弱勢族群。在穆罕默德開始禁止庫拉以希人崇拜古老的偶像神祇後,該族的領袖與穆罕默德決裂,穆斯林開始遭受到迫害與生命的威脅,無法在麥加繼續生存下去,於622年與穆斯林家族往北遷到雅斯里伯(Yathrib)/後更名為麥地那(Medina al-Nabi),是伊斯蘭史上著名的「聖遷」(Hijra), 這一年也是「伊斯蘭曆法」的起算年。

穆斯林始終默默承受其他異族的暴力對待,身家財產飽受侵佔,只因阿拉有指示禁止使用武力宣教:

「宗教無強迫:正道與迷路確已分明。不信魔鬼而信阿拉的人,確已抓住堅固不破的把柄。阿拉是聽得見的,深知的。」(2:256)

殘酷的迫害並未減少反而加劇,穆斯林相當不解,直到這道啟示出現:「阿拉必保衛歸信的人,阿拉不喜愛不忠負恩的。遭逢戰爭的人們,因受迫害而得到(抵禦的)准許了。……」(22: 38-41)穆斯林得以有抵抗行動、自我防衛,在拿起刀劍捍衛自己生命的同時,遵守阿拉意旨,「不得先對他人產生敵意、不得進行侵略、不得侵害他人的權利。」這也是「聖戰」最初的意思,「神聖的戰鬥」,聖戰除了保護宗教、自我防衛,也有在內心受到掙扎時,克服內心私慾之意。非穆斯林則把這些戰爭,歸咎於穆斯林的好戰與搶奪。

伊斯蘭世界的秩序,將有人類的世界區分為「伊斯蘭之家」與「戰爭之家」,「伊斯蘭之家」指的是伊斯蘭的世界,「戰爭之家」就是非伊斯蘭的世界,這只是暫時性的劃分,希望藉由真主信仰的傳播,世人最終都信奉伊斯蘭宗教。「聖戰」在第二時期演化為宣教的意思,在穆罕默德試圖邀請鄰國的統治者信奉伊斯蘭、共同分享阿拉的慈悲時,反被鄰國的統治者宣戰,用武力來抵抗伊斯蘭的召喚,早年被迫害的經驗讓穆斯林瞭解實際面,要行和平之道也要有自我防禦的能力。此階段穆罕默德被形容是「左手拿古蘭經、右手拿劍」的人,有不信教就得死的污名形象。事實上伊斯蘭在這個階段的宣教,穆斯林人數大幅增加,並非以暴力相向的原因,而是伊斯蘭的教義吸引人,伊斯蘭崇尚和平、賦與女性平等的觀念,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思想,穆斯林所到之處,受到被壓迫民族的熱情歡迎。隨著戰爭與宗教的擴散,穆斯林開始課稅,對於穆斯林收取「天課」(Zakat)、非穆斯林收取稅捐,用意在給與他們同樣的保護,並將所得做為建設公共建設與慈善之用。

穆罕默德於632年回到真主的身邊後,伊斯蘭分裂為兩個教派,意即聖遷到麥地那後勢力的搶奪,區分為從麥加來且人數少的「移往者」、麥地那在地人數多的「援助者」。現今穆斯林的兩大教派,遜尼派(Sunni)成為最主要的教派佔87-90%,台灣的穆斯林多是此派;什葉派(Shia)位居第二,有10-13%,主要在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四個國家,因一些暴力傾向而形象負面者,即是什葉派。

任何事物都有其多樣性,宗教也一樣,伊斯蘭宗教有多種面貌,與所在國家的風俗民情相關,也就是在地化的演變。穆斯林分布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有的將聖戰與心中那份理想結合,做為為達目的旗幟之一,相信不是以和平起家的伊斯蘭教義所期望的。

3.女性地位
穆斯林女性的地位如何?刻板印象中為何她們需要包得密不通風或與她人共享丈夫?在古蘭經之中的原意又是如何?

以為女性穆斯林的面紗都一樣嗎?不,應該說是蓋頭,事實上全球穆斯林女性有7種常見的蓋頭型式,是否露出面孔,樣式與色彩各不一,端看穆斯林女性所在的區域,如圖2到圖8所示。
圖2:喜佳伯(Hijab)國際大眾化

圖3:尼卡伯(Niqab)北非與中東部分地區

圖4:布林卡(Burka)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山區

圖5:阿米拉(al-Amira)阿拉伯海灣國家

圖6:莎依拉(Shayla)海灣國家

圖7:喜瑪爾(Khimar)東土耳其斯坦區域

圖8:卡多爾(Chador)伊朗式
圖2-8蓋頭型式資料來源:伊斯蘭之光

女性穆斯林不得拋頭露面的約定俗成,原始意思真是如此嗎?事實上《古蘭經》寫到關於禮儀規範的經文,阿拉伯原文裡並沒有提到面紗的用語:

你們向先知的妻子們索取任何物品的時候,應當在帷幕外索取。(33:53)
先知啊!你應當對你的妻子、你的女兒和信士們的婦女說:她們應當用外衣蒙著自己的身體。這樣做最容易使人認識他們,而不受侵犯。……」(33:59)
你對信士們說,叫他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這對於他們是更純潔的。真主確是徹知他們的行為的。(24:30)
你對信女們說,叫他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24:31)

具爭議的是,現在一般所流傳的24:31經文,後面又多出一段句子「除非是如何都無法遮蔽的,他們的頭巾/披肩/面紗,應該蓋住頸部,且莫露出首飾」,這是原文所沒有的。

從這些經文可以發現,一種長條布料的女性特殊服裝,是用以突顯特定女性特殊社會地位的象徵,並未要求遮住臉部,演變到後來卻被廣泛的運用在穆斯林女性的穿著禮儀,甚至在有些區域,蓋頭如圖4的布林卡(Burka)型式,只在眼睛部位留有網格式的窗口。

穆斯林女性的蓋頭禮儀會一成不變嗎?別忘了,蓋頭的出發原意是象徵女生的特殊地位,與現在用來遮羞體的意思已有不同。台灣知名作家索非亞表示,她現在只在清真寺或特定的聚會場所會用蓋頭,以避免引起諸多的不便與誤解。另外個人在2008年參加韓國The May 18 Memorial Foundation舉辦的Gwangju Asian Human Rights Folk School,與印尼Dhiah Hartini小姐兩週的相處經驗,穆斯林的Dhiah Hartini平時蓋頭是圖6海灣國家的莎依拉(Shayla)型式;當拍團照需穿著國家特有風格的服飾時,她的蓋頭變成圖2的喜佳伯(Hijab)國際大眾風,可見穆斯林女性選擇蓋頭的型式,也是可適時彈性變化。有趣的是,Dhiah Hartini在女生宿舍的衣著,與一般女性在夏天的打扮無異,無蓋頭、細肩帶上衣、短褲、夾腳拖鞋。與有男性在的公共場合服裝,完全截然不同。

談到伊斯蘭的婚姻一夫多妻制,往往會以為男性穆斯林可以光明正大坐擁三妻四妾、換妻如換衣般隨意的字面上誤會,事實上這是一種「限妻制」的制度,伊斯蘭社會多是一夫一妻制,為了限制當時阿拉伯社會富人無限制的多妻,而允許有限制的多妻制度。複婚制度的時代背景,早已存在於穆罕默德傳教的年代,真主從制度規定著手: 

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孤兒,那麼,你們可以擇娶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或三妻、或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他們,那末,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或以你們的女奴為滿足。這是更近於公平的。(4:3)

所謂的一夫多妻制是有人數上的限制,妻子們並沒有大小排序的問題,而是被視為一律平等,如果男性不能平等對待妻子們,就只能娶一個妻子。而再將這種複婚制放到時代的大脈絡來觀察,當時男性的穆斯林常因戰爭死亡,留下寡婦與孤兒,結婚是可以名正言順保護孤兒寡母的方式之一。台灣原住民之中,人數相較來說算少數的鄒族,是一夫一妻制,會鼓厲寡婦嫁給先夫未婚的兄弟,理由是女子守寡無法壯大族群。如果用這個觀點再回頭檢視伊斯蘭的一夫多妻制,應該更容易理解。

伊斯蘭賦與男女雙方離婚的權利,離婚後的3-12個月的期間是沉澱的時期,讓雙方思考是否確定離異,這段期間前夫仍需支付妻子所需的生活開銷。在現代,穆斯林會在婚前先簽好離婚協議書,至於妻子是否同意丈夫娶多位妻子,可先協議,穆斯林若離婚,男性需支付的代價高於女性。例如在結婚前,未婚夫需在未婚夫帳戶存放一筆錢,假使離婚,金錢將歸女性所有。

看到這裡會發現,穆斯林女性的地位或許不像刻板印象中的卑微,不妨再看看這段經文:

……作為一位母親,她在阿拉面前享有更多的認准和更高的榮譽。(31:14-15; 46:15) 

一次一人問穆罕默德:「誰先向我提了最好的照顧?」穆罕默德:「你母親。」那人說:「然後是誰?」穆罕默德:「你母親!」那人又問:「然後呢?」穆罕默德還是回說:「你母親!」那人再問一次:「然後呢?」穆罕默德:「然後才是你的父親!」(布哈里、穆斯林聖訓集) 

從穆罕默德的回答,認為照顧孩子最辛勞的是母親,因而連講了三次母親,接著才是父親,可得知,創立於7世紀的伊斯蘭,是重視女性的宗教,致力於兩性平等的觀念。

根據所蒐集的資料顯示,伊斯蘭的一切,的確與浮面的「暴力」「四個妻子」刻板印象,相距甚遠。


五、結語
伊斯蘭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宗教對象,在短時間內只能對伊斯蘭有稍稍的入門瞭解而已。人數現在佔全球23%的宗教,卻被基督徒塑造出《古蘭經》或劍二選一的迫使人改宗教印象。就探索的過程,發現「聖戰」原意與殺戮無關,是出於抵抗侵略自我保護的意思,其次是傳教之意,有不同的階段意涵。伊斯蘭如果是保守主義的話,又怎麼會致力於兩性的平等呢?捫心自問,自己所知道的伊斯蘭訊息,是從何而來?又是誰帶給你的伊斯蘭圖像呢?

不過,要能真切認識伊斯蘭宗教,仍需透過阿拉伯語言,去閱讀原文的意思,甚至是一手資料,翻譯本不可否認的,就端看譯者的解讀與想帶給讀者什麼訊息。

一個假設,無意犯冒,假定基督教與伊斯蘭的角色現況互換,會如何?假如現在國際共通語言是阿拉伯語,英語是極為不普遍的語言;伊斯蘭是美國的主要宗教,美國總統就職宣誓時是對著《古蘭經》宣誓;世界多數人對基督教是陌生的,對於英文也不熟悉(預設要認識基督教需透過英語),甚至在宣教的過程基督教使用武力自我保護,後人將之解讀為偏向暴力的宗教,而由於世人不諳英文,也無法認知基督教原意。同理心,自己的宗教被誤解,內心勢必很膠著,而這種標籤卻是不易拔除的。

以自身的經驗,在台灣上街頭從事社會運動,以台灣主體立場的人士,總會被警察貼上暴民的標籤,這應該要追溯自1947年的228大屠殺開始,台灣人就被國民黨視為暴民之輩。此後不管是走上街頭的請願或抗議不公不義之事,只要立場與國民黨相悖,就會被如此對待。參加過2004年到國民黨黨部前抗議違憲成立的「319真調會」,有操外省口音者朝抗議人群丟擲裝有尿液的水球,外省口音者從頭到尾站在警察保護的國民黨黨部大樓範圍內,無論是否對他人有人身攻擊,始終被保護著;其他場次的街頭運動,與國民黨立場相同的抗議者,會被警察百般禮待。被操作的貼上標籤很容易,要把刻板印象的標籤撕掉卻很困難。

要重新探索一個新的課題,好奇心、同理心與包容心,是先決條件。


後記
伊斯蘭的殯禮,意即「喪禮」,也是使我耳目一新的伊斯蘭特色,穆斯林看淡生死的人生觀,以及殯禮簡單、快速,不畏亡人的生死觀,值得參考。 


參考資料
書籍:
Edward W. Said著、閻紀宇譯,《遮蔽的伊斯蘭》(台北縣:立緒文化,2002)。
Francesca Romana Romani著、孫海鵬譯,《古蘭穆民的伊斯蘭》(台北縣:閣林,2009)。
Guy Sorman著、阮若缺譯,《伊斯蘭製造:尋找現代伊斯蘭》(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
Hammudah Abdalati者、馬凱南譯,《伊斯蘭教精義》(出版地不詳:International Islamic federation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2003、『伊曆1408』)。
Hartmut Bobzin著、李中文譯,《神祕古蘭經》(台中市:晨星,2005)。
Jamal J. Elias著、盧瑞珠譯,《伊斯蘭教的世界》(台北市:貓頭鷹、城邦文化,1999)。
Karen Amstrong作、蔡昌雄譯,《神的歷史》(台北縣:立緒文化,1996)。
Muhammad Qutb著,《伊斯蘭 : 被誤解了的宗教》(出版地不詳:International Islamic federation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1989)。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7)。
宮崎正勝著、劉惠美譯,《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台北市:商周,2008)。
索非亞,《靈界的譯者》(台北市:三采文化,2009)。
索非亞,《靈界的譯者2:跟越生與死的40個人生問答》(台北市:三采文化,2010)。
張錫模,《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恆衝突》(新北市:廣場出版、遠足發行,2012)。
董芳苑,《台灣社會宗教現象(講義)》(2013)。

網路資源:
Pew Research Center/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http://www.pewforum.org/Muslim/Mapping-the-Global-Muslim-Population.aspx
sina全球新聞/蕭萬長:穆斯林為人類重要資産,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politics/ausdaily/20111206/14042972436.html
內政部/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立法院及國民黨抗議319真調會,http://taiwantt.org.tw/news/2004/20040926/index.htm
伊斯蘭之光/穆斯林女子蓋頭有七種類型,http://www.islam.org.hk/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4339
伊斯蘭之光/穆斯林婦女為什麼要包裹的那麼緊?,http://www.islam.org.hk/6885/scarf.htm
伊曆與西曆單位換算,Gregorian-Hijri Dates Converter, http://www.rabiah.com/convert/
新聞挖挖哇0510穆斯林在台灣-01,http://youtu.be/BC78yrE-S4s
新聞挖挖哇0510穆斯林在台灣-04,http://youtu.be/20_id-smtyc
經典雜誌/傳統與現實的徬徨-穆斯林在台灣,http://www.rhythmsmonthly.com/magazine/content/58/2/taiwan_m.htm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q0TYpi/webmge?mode=basi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