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側寫:第三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Note:如果你曾閱讀過他們辛酸的生命史,就會想挖掘更多這段失落的記憶。體制內教育沒有教的事,卻真實存在。

=============================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側寫:第三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台灣有一群被邊緣化的族群(Subaltern),長久以來處於無聲的狀態,他們在1941-1949年,因為統治者的更迭,有的當過日本兵,也有做過國民黨軍,有些成為中共解放軍。他們都是台灣人,卻因現實的無奈,被迫轉換國家認同。

佔台灣史上錯綜複雜且重要的戰爭歷史,您認知多少?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連續三年舉辦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學術研討會,今年已經來到第三屆,除了要傳播並引起更多人關注此議題,也探討不同的研究面向,以多元豐富的角度認識台灣近代的戰爭史。
近日在台灣掀起一陣旋風的黃色小鴨,首站抵達台灣的高雄光榮碼頭,即高雄港13號碼頭,曾是軍用港口,自2005年「退役」後,為了保留港口光榮的歷史,取名「光榮碼頭」。在此地,有20萬台籍日軍航向南洋,2萬台籍國民黨軍北赴“內戰”,400萬子弟前進金門等離島。

主辦單位提出「戰爭追名艦」計畫-高雄13碼頭軍艦戰爭紀念館,把中字號戰車登陸艦(開口笑)永久停泊於此,做為歷史紀念空間,為城市留下記憶。當然,這個計畫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去克服、完成。

(上圖為光榮碼頭,左下圖為黃色小鴨停泊時景象,右下圖為中字號戰車登陸艦(開口笑))
開場的致詞來賓是黃金島老先生,歷經原台籍日軍、二七部隊、國軍等多重身分。1926年生的他,身體還很硬朗,一整天的研討會議下來,仍舊精神奕奕,完全沒有打瞌睡,認真的聆聽論文發表。
另一位與會的長者,使用放大鏡,仔細閱讀論文集,就像是學生在課堂,頂真的吸收會議點滴。
第三場會議的主持人,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在研討會的尾聲做出此次研討會」的結論,比較了從第一屆開始,到第三屆研討會論文研究的變化,並點出研究者可能遇到的盲點。
這將近8分鐘的結論,依舊是激勵人心的張炎憲教授風格:

張炎憲教授結論mp3下載
《第一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已出版成書。舉辦的地點每年選在不同的城市,想藉以傳播理念到該地。

第一屆與第二屆討論的議題有三個範圍:
1. 台灣老兵
2. 日本把台灣當成南進基地
3. 美軍來轟炸台灣的軍事設備

第三屆與前兩屆不同的地方,在於探討人、戰爭、國家公權力、國家認同的問題,這是前兩屆尚未被討論的面向。人在土地上,被不同政權統治,空間也隨之變異,這當中台灣人的遭遇、感受、影響,是討論的核心重點。

台灣老兵的想法,可能與後輩的研究者不同,研究者依賴文獻資料來研究,解釋會與當代的想法產生不同,理論可能會與當事者生命的發展有很大的不同。歷史研究者因為沒有1940年代參戰的經驗,只倚靠現在的知識來理解過去時,往往容易遇到的問題。身為研究者要提防、減少發生這種錯誤。

1940年代台灣人的遭遇很困難,經歷不同的統治者,統治者有其國家政策,台灣人在此種國家政策之下,面對強勢的統治者時,要如何生存?走出自己的路有多艱難?

這種的生命經驗,不是那麼理論性的從1到2,從2到3。由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延伸到國家認同、戰爭中的無奈、現在的台灣人該如何想、如何做,這些都可以做為反省的課題,對台灣才有所貢獻。用另外的心情思考,才能跨越那段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