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暴民」是污名化英雄,最快的方法?

今天又看了「給孩子們的台灣歷史童話」的2篇故事,虎姑婆,這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故事

但盧千惠教授把此故事延伸到哪個層面呢?

消滅「虎姑婆」的運動,開始展開。不滿清朝統治的人們,聯合在一起反抗不公平的政府。台灣人把這樣的運動叫做「抵抗運動」。但是,清朝把參加抵抗運動的人,叫做「暴民」,或捉或殺了,很多台灣人因此而受害。
盧千惠著/戴壁吟繪,2005,"虎姑婆",《給孩子們的台灣歷史童話》,玉山社,台北,p.106。

歷史的詮釋權,因立場、角度的不同,取自己所需要的加以放大,另一個面向則被無限縮小。

另一篇「鴨母王朱一貴」的故事,與「虎姑婆」的故事,其實是相呼應的,為了打消人民的反抗意志,把朱一貴的角色醜化。

台灣的歷史出現過很多英雄,當社會需要的時候,他能勇敢接受使命,帶領群眾和不公義拚輸贏,推動或改變社會向前邁進。英雄的胸膛永遠向前,不會讓敵人看到他的背後;他知道正義有時會有模糊不清的時候,但是深信邪惡必敗。統治者不願意讓台灣人擁有這樣的英雄。滿清政府改寫朱一貴的生涯,語帶嘲笑的劇本就這樣一直傳說下去。台灣人可以這樣不加思索地藐視自己的英雄嗎?
盧千惠著/戴壁吟繪,2005,"鴨母王朱一貴",《給孩子們的台灣歷史童話》,玉山社,台北,p.114-115。

從台灣歷史的演進,不難發現,有反抗意志的英雄,總是被刻意的貼上標籤,荷蘭人說郭懷一是暴民,清朝人說朱一貴是暴民,1947年在台灣的中國人說台灣人是暴民,現在,中國國民黨說台灣人是暴民;由此不難發現,「暴民」的標籤是污名化、醜化的最好方法,日子一久,沒有是非對錯,只有灰色地帶。

這樣嘲笑的劇本真的無法改變嗎?正名雖然不易,根深柢固的觀念雖然難根除,還是需要去正名,從有形的台灣正名運動到無形的追思、感恩228台灣神,都不要被中國思想奴化。


Watch 正名運動進行式 in News Online | View More Worship 228 Taiwan Spirits

為什麼中國人怕台灣人有台灣意識、建國意識?

因為瞭解台灣,就會產生關懷;認識台灣,就會產生情感;對台灣有記憶、有歷史與故事,自然會凝聚附著;即使風吹草動,也不會心生恐慌,如此一來,豈不是不利中國人的奴化統治?

延伸閱讀:
有台灣意識的歷史童話(The stories of Taiwan History)
【拜台灣神】串連貼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