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1947年春寒杏林:兩任丈夫,受難於兩個肅殺的年代


(photo source: 陳銘城

策展人陳銘城老師在2014/2/20「1947年春寒杏林:二二八與醫界受難人員紀念特展」的導覽時,介紹一個特殊的案例,有一位女士,出現在228的追思活動、也出現於白色恐怖的紀念活動,為何呢?

一問之下才知道,陳月娥女士既是228受難家屬、也是白色恐怖受難家屬,他的兩任丈夫,受難於兩個肅殺的年代,是截至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個特例。讓人對國民黨的殘忍,印象深刻。

陳月娥與蘇嵩源(台大醫院職員)新婚不久,才20天,就遇上228事件,蘇嵩源莫名其妙被軍隊槍殺。就像半路遇上土匪一樣,不用任何理由,就禍從天降。

蘇嵩源的母親有著開化的思想,不想讓年輕的媳婦守寡,安排她嫁給鄰居張添丁(鐵路局職員),張添丁卻在之後的白色恐怖時期,因所謂的“鐵路局共產黨案”被槍斃。

這些被挖掘出的資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家庭,因國民黨而破碎?


PS.
陳銘城老師在FB的留言回覆:陳女士是前臺灣日報藝文版記者陳玲芳的大姑媽.也是帶我去採訪的簡堂[按:簡唐]太太的大姑媽.沒有眼淚.只有歎息.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見識歷史學家的謹慎態度與研究精神


在某次的談話之中,聊到「聖山人權鐵橋啟用典禮」的活動,已進行過第一次的剪綵預演。行程一向忙碌的張炎憲教授,難得12月29日整天都有空檔,決定在繁忙的2013年將近尾聲之時,趁機到聖山走走。而相較之下更常在電視報紙上看到張教授身影的同修們,大家都期待在這場對內的大活動,與像家人般親切的張教授相聚。

雖然這是場內部活動,但對同修而言,算是見證聖山至2013年底成長的指標性大日子,大型同修的聚會日,勢必有例行性的「追思台灣神感恩祈禱典禮」,另一方面也當成為即將到來的2014年228大型活動的先前模擬,同修們認真以對。

自從確定出席活動,最讓張炎憲教授費神的,應該就屬「228台灣神追思祈禱文」的撰寫。沒料到會被“出功課”的張教授,在苦思祈禱文期間,甚至曾開玩笑的說「我可以不要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道務組同修在接獲消息之後,早已開會討論並調整儀式。就這樣,這個思量的過程,歷經一個多月,在儀式中要誦唸的祈禱文,張教授說「不能亂寫」,甚至說出「要我寫1-2萬字關於228事件的文章,可能會比寫300字的追思祈禱文容易」。對於「拜台灣神」活動推廣的理念,張教授早已瞭解,但他仍詢問更多關於《228台灣神太上真經》經典的內容、儀式的內涵與背景等資訊,做為下筆的參考。這段時期的討論,讓人見識到一位歷史學家謹慎的態度與研究的精神。

同修都在好奇,首開先例自行撰寫的祈禱文,會如何呈現?

終於等到祈禱文,在活動的前一週,一個相當寒冷的日子,這個祈禱文,卻像一股暖流,溫熱了眼眶與心頭。祈禱文以張炎憲教授一貫的風格,簡單明瞭的點出他所認知的「台灣神」,具有:第一點,歷史傳承的內涵。指明透過認識台灣神典範,激發我們探究過去的歷史,以作為突破當前困境的啟示。第二點,獨立建國的信念。歷經228事件這個重要的轉捩點,台灣人思考找尋自己,過程之中,唯有反抗外來政權的統治,才能走出自己的台灣路。對於228的理解,才能領會228之後所帶來的投入民主運動、追求獨立自主、人權運動、社會運動潮流的原因。第三點,實踐理想的意志。推動「拜台灣神」運動的過程,第一階段從2004-2010年,運用社會運動方式宣揚「台灣神」的事蹟,以做為記憶的召喚;第二階段從2007年底至今,重心以深耕信仰根據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為主,園區被賦與保存記憶的莊嚴性與文化抵抗,硬體的歷史記憶場域扮演中界的功能,透過特定的儀式,延伸教育的軟體功用,並強化「228台灣神」的神聖價值觀。

張炎憲教授的祈禱文,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廣泛的註解過去的台灣神與現代的台灣精神,這股台灣精神就是台灣神。尤其更深一層,把台灣神道的十六字「心傳雅集」:感恩、懺悔、慈悲、包容、祈禱、行願、天命、承擔的意思,全融入祈禱文的內容。這種開創性的寫法,好像替只會做事,不擅表達言辭的同修,說出自己在做的事。

活動當天,在莊嚴的儀式之中,一如自己的感受,看到了同修們聆聽理性兼具感性的祈禱文,而動容的神情。

祈禱文花絮影片



延伸閱讀: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聖山的蟾蜍 Baby,小蝌蚪


這些黑壓壓的一大片,不是青苔,看仔細
是蟾蜍 Baby,小蝌蚪(台語:大肚乖仔
牠們在聖山的鳳池,享受寒冬中的大日頭




去年12/29「聖山人權鐵橋啟用典禮」的活動時
就看到小朋友坐在鳳池邊觀看這群小蝌蚪
那時候,牠們只有圓圓的頭殼、尖尖的尾巴,在池中游泳
這幾週來,手腳從短短的,變成較長且可以變曲的模樣
到現在有些帶著小尾巴爮上岸邊的草地、有些已經轉變成像大拇指般的小蟾蜍

對於少有機會見識到小蝌蚪,尤其是一大群這麼無防備悠哉在聖山的可愛傢伙
很有貼近大自然的感覺


王藝臻老師創作的台灣囝仔歌「大肚乖仔」,把蝌蚪形容得相當貼切,學台語童謠之餘,也更認識生態

大肚乖仔(詞:莊美華 曲:王藝臻)

大肚乖仔  滯水池
頭殼圓圓  真古錐
身軀黑黑  像粉圓
兄弟姐妹一大堆
雖然無腳嘛無手
尾溜尖尖是屆敖泅

滑滑涎涎  像鰗鰡
逐工耍水  無憂愁
伊ㄟ阿母是  四跤魚
大肚魚仔做伴真歡喜
亦會鑽土潛水沕
大漢著會歕雞胿



延伸閱讀:
2004/05/15台灣忠烈英靈追思音樂會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大稻埕》:掀起感動的漣漪

(photo source: 《大稻埕》

如果只看《大稻埕》的預告片,會以為這是一部搞笑片
看了試映片,會發現,並非如原本所預期的「從頭笑到尾」
而是讓人忍不住「感動」的電影,尤其是之中所包裝的台灣意識

先不管電影裡的某些場景是否符合歷史情節
畢竟電影本來就存在著想像空間
若是以歷史學家的專業角度來期待《大稻埕》,恐怕只會“哈嘻”(打哈欠)連連

學生:歷史到底干我屁事啊
教授:沒有歷史哪有你啊
這是一般時下年輕一輩的想法
其實,這也適用於政治的概念
導演葉天倫是李筱峰老師的學生,筱峰老師說:「這個導演在學生時期,就會翹課」
想必這幕場景,應該是現實世界中,師生兩人的對話吧?!

自己的感動點
在蔣渭水感嘆日治時期的鴉片吸食制度殘害台灣人這裡
他不只是以醫治台灣人為事業的醫師,更自我期許治療台灣人的「知識營養不良症」
治療藥方即是開出最大量的文化與教育療法
電影一幕演到,政府和賣鴉片者宣傳「吸食鴉片者,若戒鴉片就會死亡」
這種愚民思想的傳播,真的現在就不復見於國民黨政府嗎?
「不簽ECFA,台灣就會沒前途」,不也是另類的愚民手法嗎?

1920年代的大稻埕,是台灣最繁華的大城市
這樣的國際型背景,當然就會出現各類族群在此交會
男主角飾演的年輕人,有時會講出別人聽得“霧剎剎”(一頭霧水)的台語
例如詢問哪裡可以買到「當歸」,台語發音卻像「冬瓜」
這裡細膩的點出,現在年輕一輩講台語的特色,“臭靈呆”(發音不標準)

《大稻埕》這部電影
文化部直接反應的認為,演員只要有豬哥亮,就是髒話連篇的電影
無需多言,這種思維,就是“龍太后”的文化部


PS.
1. 首次與這麼多位重量級的師長輩一起看試映片,還真不習慣,全場只有我與年紀相仿的友人放聲大笑
2. 一位成熟穩重的中年大叔(名字暫時保留),他的座位剛好與我的同一排,他觀看到感觸的點時,是全場哭得最大聲的人,連帶整排座位的椅子都在震動,真是一位性情中人!!
3. 值得進電影院,從輕鬆的氣氛之中,認識1920年代台灣的黃金歲月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側寫:第三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Note:如果你曾閱讀過他們辛酸的生命史,就會想挖掘更多這段失落的記憶。體制內教育沒有教的事,卻真實存在。

=============================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側寫:第三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台灣有一群被邊緣化的族群(Subaltern),長久以來處於無聲的狀態,他們在1941-1949年,因為統治者的更迭,有的當過日本兵,也有做過國民黨軍,有些成為中共解放軍。他們都是台灣人,卻因現實的無奈,被迫轉換國家認同。

佔台灣史上錯綜複雜且重要的戰爭歷史,您認知多少?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連續三年舉辦台灣近代戰爭史(1941-1949)學術研討會,今年已經來到第三屆,除了要傳播並引起更多人關注此議題,也探討不同的研究面向,以多元豐富的角度認識台灣近代的戰爭史。
近日在台灣掀起一陣旋風的黃色小鴨,首站抵達台灣的高雄光榮碼頭,即高雄港13號碼頭,曾是軍用港口,自2005年「退役」後,為了保留港口光榮的歷史,取名「光榮碼頭」。在此地,有20萬台籍日軍航向南洋,2萬台籍國民黨軍北赴“內戰”,400萬子弟前進金門等離島。

主辦單位提出「戰爭追名艦」計畫-高雄13碼頭軍艦戰爭紀念館,把中字號戰車登陸艦(開口笑)永久停泊於此,做為歷史紀念空間,為城市留下記憶。當然,這個計畫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去克服、完成。

(上圖為光榮碼頭,左下圖為黃色小鴨停泊時景象,右下圖為中字號戰車登陸艦(開口笑))
開場的致詞來賓是黃金島老先生,歷經原台籍日軍、二七部隊、國軍等多重身分。1926年生的他,身體還很硬朗,一整天的研討會議下來,仍舊精神奕奕,完全沒有打瞌睡,認真的聆聽論文發表。
另一位與會的長者,使用放大鏡,仔細閱讀論文集,就像是學生在課堂,頂真的吸收會議點滴。
第三場會議的主持人,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在研討會的尾聲做出此次研討會」的結論,比較了從第一屆開始,到第三屆研討會論文研究的變化,並點出研究者可能遇到的盲點。
這將近8分鐘的結論,依舊是激勵人心的張炎憲教授風格:

張炎憲教授結論mp3下載
《第一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已出版成書。舉辦的地點每年選在不同的城市,想藉以傳播理念到該地。

第一屆與第二屆討論的議題有三個範圍:
1. 台灣老兵
2. 日本把台灣當成南進基地
3. 美軍來轟炸台灣的軍事設備

第三屆與前兩屆不同的地方,在於探討人、戰爭、國家公權力、國家認同的問題,這是前兩屆尚未被討論的面向。人在土地上,被不同政權統治,空間也隨之變異,這當中台灣人的遭遇、感受、影響,是討論的核心重點。

台灣老兵的想法,可能與後輩的研究者不同,研究者依賴文獻資料來研究,解釋會與當代的想法產生不同,理論可能會與當事者生命的發展有很大的不同。歷史研究者因為沒有1940年代參戰的經驗,只倚靠現在的知識來理解過去時,往往容易遇到的問題。身為研究者要提防、減少發生這種錯誤。

1940年代台灣人的遭遇很困難,經歷不同的統治者,統治者有其國家政策,台灣人在此種國家政策之下,面對強勢的統治者時,要如何生存?走出自己的路有多艱難?

這種的生命經驗,不是那麼理論性的從1到2,從2到3。由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延伸到國家認同、戰爭中的無奈、現在的台灣人該如何想、如何做,這些都可以做為反省的課題,對台灣才有所貢獻。用另外的心情思考,才能跨越那段歷史。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鼈甲蝸牛 & 倒地鈴

9月初在聖山看到一隻蝸牛
和刻版印象中「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  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一點都不一樣
有一道特別的疤,是受傷了嗎?所以連殼也不見了?

事實並非如此,單純因為「有些殼已退化的鼈甲蝸牛,外套膜會伸出殼外」
《蝸牛不思議:21個不可思議主題&100種台灣蝸牛圖鑑》一書這麼介紹「……當蝸牛活動時,有時我們會發現一層薄膜露在殼口邊緣,就像是掛在蝸牛脖子上的領巾似的,其實這是蝸牛身體背部皮膚的皺褶所向上延伸形成的「外套膜」,位於身體與內臟團背面,夾於殼與軟體間,不但可保護身體,還能分泌碳酸鈣與貝殼質使殼成長,可說是功能多多呢!

由於外套膜位於殼內,所以不易直接觀察到,但如果硬將蝸牛從殼內移出,就會發現,外套膜像件襯衣,套在蝸牛的軟體上,也如同內臟團般螺旋生長。但是也有少數蝸牛的外套膜十分好觀察,如鼈甲蝸牛,因殼已經退化呈薄膜狀,外套膜會從殼口伸出殼外,甚至包覆整個殼;而無殼的蛞蝓,外套膜就位於背部。雖然這些兩類的蝸牛,時髦的將內衣--「外套膜」外穿,但外套膜可是要負起保護身體的功能,一點也不比正常的殼遜色。……」

只能說,蝸牛殼的退化機制,也太神奇了吧!?

再留心觀察不起眼的“雜草堆”,有趣的事又來了
這個膨膨的果實也太可愛了吧,是立體的燈籠造型,輕壓有彈性
此種植物的特色不在於花型,而是果實和種子
「倒地鈴」就是它的名字,是藥用植物

果實像氣囊,呈倒卵形
裡面有黑色種子(成熟時)

種子也是倒地鈴的特色之一
球形,重點是像專程打印在上面的「白色心形圖案」
造物主的巧思,就包裹在路邊小小不起眼的“野草”之中,等待被發現

不過,第一次採集,難免有失誤
只能把還未成熟的種子也帶回家,是充滿活力的蘋果綠色系,希望它還是能成功種植成長

 不算豐收的成果,種子很迷你,玻璃瓶只能8分滿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大地會刊(第39期)

Note: 成品沒有打樣時的朦朧感與色偏,真是有驚無險。不過好像再怎麼快,至少要2週才能完成。上一期的38期真是著猴了,居然1週就完成。

39期的封面「太陽之地」其實與原畫是左右相反的,為了配合文字擺放的位置,好在太陽是圓形,做這種調整,不說應該也看不出來。(畫作賞析:太陽無私,普照大地,大地有情,人性慾望無限,但人心夢中之境又冀期平和之境!)

結論:Good for teamwork.

=========================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大地會刊(第39期)

第39期大地會刊出爐囉!
本期主題:
*阿扁總統送餐日記 濃縮精華版
*Vonny(陳智雄之女)聖山尋親之旅
*818這一天──聖山法王聖誕暨台灣神林茂生聖像安座大典
*交流側寫:南部獨立建國大旗隊的聖山元氣之旅
紙本會刊將於近期寄出
感恩

(請點選圖片看大圖)





延伸閱讀:
228護國台灣神專區
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
更多前期會刊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聖山教育展版線上導覽系列

(source: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社會運動的形成,是一群人結合在一起,期望達到某個目的而做出某些事,沒有固定的形式,以方便之計來改變文化中的某部分,要瞭解一個社會運動的目或行為,要從該運動的背景著手。

自2004年開始的「拜台灣神運動」,提倡台灣人的建國信仰,建構以台灣的主體性為出發點,運動是如何形塑與推動,可以從台灣神信仰根據地-聖山的教育展版線上導覽系列,一窺究竟。


聖山教育展版線上導覽-228台灣神的信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