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從高麗犬(狛犬)談起


日前大地志工在路上撿拾到一對紅色的動物飾品,觀其外表並不像中國式的獅子,反而像是高麗犬(狛犬),意即長得像獅子的狗。

李榮聰的〈日治時期臺灣的神社狛犬建置變革之探討(上)(下)〉指出,相傳約在公元732年高麗送日本天皇一對動物供品,外型看起來像獅或貓,會搖尾巴汪汪叫,因而稱為高麗犬。高麗犬“再見”後,為紀念牠們便雕刻成高麗犬像。演變到後來神社狛犬常被比擬成佛陀座席前的獅子座,一來有守護者的意思,或是當成守護神聖空間的神獸。

狛犬最簡單的辨認之處,在於閉口的狛犬稱為「吽」獸(守護),開口的狛犬稱為「啊」獸(攻擊)。至於狛犬在台灣的變化,出現性器或附帶小狛犬造型等不同於當時日本內地的狛犬,則是另外一個課題。

其實台灣處處可見日治時期的痕跡,神社狛犬就是其中之一,但不知情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中國式的石獅。舉例說明之,或許有人會以為台中的寶覺寺是放靈骨塔的地方而已,但這只是功能之一,寺內紀念台籍日本兵罹難的「靈安故鄉」紀念碑之前,所擺放的即是一對狛犬(下圖)。


既然談到寶覺寺,寺內的「日本人遺骨安置所」紀念碑也要認識。二次終戰後,日本人在台灣的遺骨主要收納在三個地方,北部在北投的中和禪寺,中部在台中的寶覺寺,南部則在高雄市覆鼎金公墓。常有大批日本人在此些地方舉辦追念的活動,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於墓地的習俗,是無禁忌的每天都可到墳墓探望故人。雖然二戰結束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非如同一紙條約,說斷就可以切得乾乾淨淨的。親人的遺骨在台灣,或者「灣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對台灣的感情,相較於後來在台灣殖民的中國人,台灣人對日本人總有一份親切感。
寶覺寺內「日人遺骨安置所」紀念碑-01
中部地區 「日人遺骨安置所」

寶覺寺內「日人遺骨安置所」紀念碑(背面)-02
東部北部地區 「日人遺骨安置所」
日本人遺骨之所以要重新安置的原因之一,和1949年大量來台的中國難民以及軍隊需要住的地方有關,當時只要是可以用的建材,不管是鳥居或墓碑都會被“充份利用”。原明石元二郎墓地的所在地台北三橋町墓地,二次戰後變成中國人的違法大眷村,在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祭出魄力的鐵腕手段拆除違建後,才得以變身為現在的林森公園。

這些真切的歷史,卻有可能隨時被變造。今日在台灣隨處可見的石獅,也許不是石獅而是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狛犬;今日在台灣才看得到的車輪旗,也許不能代表是這塊土地的國旗。畢竟中國人改歷史、能騙就騙的本性,也不是現在才有的。


參考資料:
新井一二三,〈臺灣為何教我哭?〉(台北市:大田,2011)。
李榮聰,〈日治時期臺灣的神社狛犬建置變革之探討(上)〉,《臺灣文獻》57卷2期(1996年6月),頁255-292。
李榮聰,〈日治時期臺灣的神社狛犬建置變革之探討(下)〉,《臺灣文獻》57卷3期(1996年9月),頁347-43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