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句「沒去過澎湖」,促成了夏日炎炎去澎湖的行程。
你心中的「澎湖印象」是什麼?鹹鹹的海風、炙熱的陽光、路上曬著魚乾、高貴紫酸甜味的仙人掌冰、海口腔的台語?
回想看看,小時候課本裡教到的澎湖歷史、地理又佔了多少篇幅?
真的踏上澎湖進行文化巡禮,才發現自己對澎湖了解得真少,這是一個戰略地位重要且富文化資產的地方。
林投公園海邊 |
以自己淺淺的觀察,分享所見所聞。
一、各類博物館,豐富在地文化
也許馬公面積小,感覺隨處可見各類博物館,有的是新建設、有的則是保存原有古蹟房舍轉化功能為展覽館。
1.澎湖開拓館
是一棟外形典雅的和洋混合歷史建築,原本是日治時期澎湖廳長宮邸,佔地600多坪,保留大量綠色植栽。室內展示歷任澎湖首長的資料。坐在室內榻榻米或面對庭園的廊下空間,在盛夏高溫中卻只感覺涼爽。
澎湖開拓館 |
2.警察文物館
原址是日治時期馬公水上警察官史派出所,展出警察舊有文物。其中舊照片不乏日治時期警民的身影,圖說卻寫著「民國15年湖西所」的文字。台灣、澎湖並沒有「民國15年」,1926年是日治的大正、昭和時期,如果寫成大家都看得懂又通用的西元年,會更好。
警察文物館 |
3.澎湖生活博物館
2010年開館的澎湖生活博物館,網站上寫明是以「澎湖人」為博物館主體,以建立在地文化自信心為使命。透過展示資料,就算無法全澎湖走透透也能有完整的概念。
包括與海洋子民習習相關的「透西船」等海上運輸、港口變遷。作為農耕之用的「菜宅」(宅仔內的田地)是先人克服環境劣勢的智慧;潮間帶就是自家的冰箱,退潮時間的「落水」(指潮間帶的漁撈活動之意)運動,就是撿拾螺貝兼和村民閒聊。設計捕魚陷阱的抱墩、石滬等,這些居民習以為常的事,如何變革為遊客踏浪體驗的休憩活動。
宗教除了媽祖、王爺外,與台灣南部相同仍保有五營信仰;衣著奇特的「破癖」讓人印象深刻,在台灣稱為「報馬仔」,是神明出巡遶境時最前方的開道者。澎湖發展出獨特的海島信仰文化,石塔和石敢當,具擋煞、保安的功能,類似於金門的風獅爺。
破癖 |
傳統建築就地取材,「海味」十足的建材有:潮間帶退潮時搬運硓𥑮石(珊瑚礁岩體)、崖岸敲擊玄武岩片、海邊裝運海砂等天然礦物,經曝曬洗滌去除鹽份,前置準備作業至少需要3-5年。1970年代之後,隨著進口多樣建材,洋樓、平房逐漸取代原有的古厝。
二崁聚落的古厝之一 |
看到這裡,開始好奇,與澎湖通航的布袋,曾經如何的繁華?而自己居住地的歷史變革又是如何?印象中沒有特別設立博物館可以讓居民認識自己的故鄉。
認識鄉土先民生活的演變歷程,就是「認識台灣」最基礎的功課,如果把台灣以縣市甚至是更小的單位來規劃,每個地方有自己的開拓史、特色生活館,相信是認識自己土地文化的好方法之一。透過以當地人為主體的展示空間,進而建立地方意識,亦是不錯的選項。
要特別留意的是,台灣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家單位,多是週一休館,而澎湖則是開放時間不一,行前可以先做功課。另外,導覽手冊是來不及當場一一細看的小幫手。
二、保留名人故居,更認識同鄉的人與事
我的故鄉有哪一位名人?做過什麼事?為什麼重要?歷史感從小處著手、從小培養。
1.蔡廷蘭進士
蔡廷蘭進士第,是澎湖第一位和唯一一位進士,2012年整修後的古宅看來有些新,年久失修的結果,目前只能這樣保存。
蔡進士第 |
2.潘安邦與張雨生
潘安邦唱紅「外婆的澎湖灣」和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勵志歌,2位歌手都生長於篤行十村,他們的故居現為「潘安邦紀念館」和「張雨生故事館」
現在的篤行十村眷村文化保存園區,原是日治時期日軍「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的部隊廳舍,後編制擴增,興建日式木構造獨棟和雙併式宿舍供軍官和事務官員住宿。國民政府接收後,大量軍人進駐澎湖,軍方把原有的獨棟建重新隔間分配給兩戶,還在庭院內增建住宿空間,形成大雜院眷村。
三、軍事要地,顯示澎湖地理位置的重要
1.金龜頭礮(同砲)台
位於馬公半島極西,原本是軍方管制區不開放,整修古蹟活化再利用,2017年4月已開放參觀。穹隆式兵房是此地最主要的建築形式,也是澎湖砲台的特色。其中一部份的地下坑道當成視聽教室之用。
金龜頭礮台一景 |
2.西嶼西台
1887年年所建的海防砲台遺址,在「中鼻尾」的臨海高地處,是澎湖現存最完整的古砲台而且是規模最大的一座。
10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礮 |
上述2個軍事防衛重要的地點,真的很熱,請務必注意防曬。熱到亂拍一通,只想趕快離開,哈哈。
3.餌砲
位在西嶼的餌砲,是日本政治在二次大戰時期,建造來引誘敵軍進行轟炸的假砲,可見澎湖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西台餌砲 |
剛好【民視台灣學堂】的杜正勝校長,在7月份講到澎湖2次,可以從歷史上澎湖與台灣的關係來認識台澎。
三、解說牌、紀念碑
1.孤拔紀念碑
位在馬公的孤拔紀念碑,雖然孤拔的遺骸已運回法國,原紀念碑建於1890年的馬公國小校園內也已遷移到校外路口,但一個紀念碑、一個解說牌,在車水馬龍中顯得寂靜,卻也告訴過客這個曾發生過的故事,如此行銷包裝在地文化,是複習歷史記憶。
2.「摩西分海」
澎湖地質公園奎壁山的「摩西分海」,算是新的景點,主要是在潮汐變化時,原本遙遙相望的奎壁山的沙灘與赤嶼之間,會出現一條寬15公尺S型的礫石步道可以相通。
奎壁山赤嶼摩西分海 |
與日本類似景觀的伊豆町簽署合作交流 |
當地人以往可能習以為常的海島景色,沒想到現在卻變成觀光客熱門的景點。要對自己有信心,留心在地文化,處處都是驚奇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