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走出書中的台獨人物,史明老先生

2009年,一個消息從日本傳回台灣,「台獨運動的前輩史明老先生在東京病危」,當時已相當高壽的老先生(おじいさん),因為急性腎衰竭而陷入昏迷。在此之前,只在社會運動的場合見過老先生數次,他時而靜靜的坐在那裡賣書、賣CD,或看著人群、替人簽名,時而在獨立台灣會的戰車上宣講。不用功的我,只耳聞過,老先生是重要的台獨運動者,其他並不是很瞭解。但病危的消息傳來後,還是製作了一支追思影片,想要留些紀錄,現在回想,這只是支表面、膚淺的影片。當然,老先生後來憑著堅定的意志力脫險,追思影片就沒有用到。(當時楊緒東醫師帶領大家集體為老先生祈壽,祈禱他延壽,繼續教育台灣人民,完成民族建國傳承。或許也如此,種下老先生日後皈台灣神道信仰的因緣。)

大約在2012年,某次旁聽杜正勝教授的課,被老師指定報告《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序〉和〈歷史學〉的部分,〈歷史學〉雖然只有簿簿的46頁,但老實說,困難到不行。〈歷史學〉部分是於1997年再版時增補的,老先生寫到主因是「為了研討台灣史、『歷史學』是不可或缺的基底學問。因此、藉這『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擬以再刊的機會、將以概說具有世界性並有普遍性的『歷史學』、而來代為第二版之序。」(日文常用的標點符號是頓號和句號,對於「日本語世代(にほんごせだい)」的老先生而言,使用漢字書寫,想必相當費力。)

46頁的〈歷史學〉講義看得霧剎剎,不過倒是因為這次的機會,從更多參考資料來認識老先生(詳見課堂簡報檔)。老先生一生歷經日本與國民黨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到過中國參加共產黨革命,最後選擇追求台灣獨立,其人其事可說是罕有的指標性人物。將近一世紀的生命史,雖然是老先生個人的生命歷程,卻是大時代的縮影。更意外的收穫是當時記下的隨手筆記「應推崇的史明觀念」:

1.身為台灣獨立運動者,要惦惦做,毋通想要出名,所作所為都要為台灣好。社會革命者及改革者,越平凡越好,越出名阻力越大。
2.從事革命運動的政治人物最好不要動用有錢人的財團和政黨公共資源,以維護政治理想的純粹性。
3.革命需要人也需要錢。從事革命運動者,最好毋通拿別人的錢,這樣思想理念才不會被政黨或財團控制。
4.「獨台會用的一分一錢,都是我[指史明]在東京賣麵賺來的。」史明一生的政治運動,先是謀求經濟的獨立自主,進而才確保政治理念的獨立行動性,既不受黨派指揮,也不受財團左右。

(source:《衝突與挑戰:史明生命故事》)

課堂簡報檔


老先生於1937-1942年(因戰事提早畢業)就讀日本早稻田大學(わせだだいがく)政治經濟系,學校重視自主研究與應用研究,老先生凡事從現實面考量,有其獨立性格。同樣也從事社會運動者,看到上述的觀念,應該很有感。做事需要用到錢,唯有經濟來源自給自足,才不用受制於他人,這種觀念與大地家族的觀念趨近:有多少錢做多少事、1元要當成2元來使用發揮。大地志工給人一種「憨人」的印象,堅持一個信念,去做事;認識書裡的老先生,有種驚奇感,他堅持一個信念、持之以恆的實踐,和同修一樣的「憨人」精神,立定目標就努力去實踐。

而第一次接近距離接觸這位從書中走出的人物,是在2013年4月的聖山,自己帶了還在閱讀中的新書《史明口述史》,請老先生簽名,並且告訴他:「感謝您為台灣做的一切。」這次的經驗,老先生與以往書上所見不同的是,臉上帶著傷,那時以為,老先生時常受傷,其實只是不小心的意外,由於跌倒而撞到額頭,當額頭的「烏青」化瘀漸退好轉之時,「烏青」卻轉移到眼袋,看似眼袋掛著大大的「黑輪」。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是,老先生會出考題、對人考試:台灣為什麼要獨立、如何看待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另外,老先生也直言,聖山的氣氛祥和、平靜。

史明老先生第一次到訪聖山,因意外而臉上帶著傷

請老先生簽名《史明口述史》套書
老先生所開授的「人類進步過程中的台灣獨立運動」12小時課程,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是老先生談到在中國革命的所見所聞,中共如何用分化人心與殘忍的對待人民,殺人像剁蒜頭般如常,這些真實發生的口述歷史,由像是活字典的老先生講出,這堂課咻一下子就結束,有種聽不夠的小小遺憾。

接下來的幾次經驗,觀察到,老先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認為到別人家做客,不能隨便,當然對2位陪伴在他身邊,像是照顧又像弟子的敏紅姊與阿忠大哥,也相當嚴厲,可見老先生有其堅持的原則。相信這些堅持的種種,正是老先生挺過不被現實社會環境消磨意志的動力。

老先生雖然左眼因白內障手術失敗,但右眼依舊保有敏銳的觀察力,會記得接觸過的人。某次,要從台中的大地會館起程到三義的贊屋同修家,老先生上車坐定後,擔心有人還未上車,就詢問:「周太太有上車嗎?」擔任司機的我,想了一下,連忙回答「有。」其實贊儀同修姓周,之前老先生都稱呼她「周小姐」,也許是後來贊儀的先生贊外時常拿Häagen-Dazs冰淇淋給老先生享用,知道贊儀是人妻,稱呼就從「周小姐」變成「周太太」。這天的三義行結束後,自己和贊儀趕快到髮廊指定要設計成「看起來年輕」的髮型,怕會被誤以為是「大嬸級的太太」。順帶一提,過了一陣子,老先生看到贊外(姓侯)同修,突然問:「他是周先生嗎?」停頓的想了一下,回答「他是周小姐的尪,也可以稱周先生啦!」一旁的同修連忙制止我「不要亂講,老先生會記下來。」哈哈~~~

一趟三義行,其實也發現老先生細膩觀察與柔軟心腸的一面,正當大家在贊樊的木雕藝術創作工作室嘰哩呱啦聊天與隨興的吃喝時,老先生的目光反而放在遠處的一尊「達摩」雕像上,老先生說:「革命家的嘴就是像這樣。」一種嚴肅而下垂的弧度。這個作品是贊樊在「2011木雕藝術創作采風展:台灣木雕協會會員聯展」所創作雕刻的創作品,材質為扁柏、牛樟(底座),尺寸36X19X48公分,作品賞析為「長鬚老者,怒瞪雙眼,遏阻不公不義之事。」是非賣品,但是老先生又極為欣賞這尊雕像,當藝術家遇到了革命家,經過一翻各有堅持的討論過程,這尊「達摩」作品現由老先生收藏。當日中午地主贊屋贊樊夫婦設宴款待當地的風味餐,但老先生堅持要請客,因為他觀察到地主是有小孩與事業等要兼顧的家庭,不能讓人家破費;而自己是做革命的人,隨時都有面臨困苦的心理準備。到底最後誰買單,結果如何,詳情當然只有在場的人能「獨享」(地主堅持招待)。從這些凡事替人著想的細節,可窺知老先生與書中資料相當不同的生活面。

同修們與老先生在工作室玩自拍,右前為贊屋、右後為贊樊
老先生極為欣賞的「達摩」雕像
由自己論文改寫的《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新書(主要是研究台灣社會中罕見的信仰,強調公義和台灣主體文化內涵的社會運動)出版後,自己連同一張手寫的小卡片寄去給老先生過目,在書寫時,其實有點擔心別人看不懂自己的字(平時常被家人笑說「寫字像POP沒學成功的海報字體」);沒想到老先生給予後輩許多鼓勵,並提及把小卡片當藝術品看待的重視,接收到長輩正面的肯定,心中滿滿的是感謝再感謝。
老先生特別撥空來參加2014年7月19日台北場的《台灣神信仰》新書發表會
2014年3月,老先生皈道,成為台灣神道信仰的一份子,道號贊主(以民為主之意),敏紅大姊道號贊全(女中之王之意),阿忠大哥道號贊立(立人立己之意),老先生皈道後對眾同修說:「以後咱就是兄弟啊!」兄弟,應該就是很親近的意思,其實同修把彼此之間當成家人,把大地與聖山當成自己另一個家庭在經營,沒有私心才能長長久久。自己的道號是「贊修」,不斷進修、修去缺點之意,也期許自己追隨前輩們的腳步,為台灣出頭天打拼。

(撰於2014/7/30)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觀察聖山的人文與生態

2014/8/3在聖山的觀察心得,被抓公差寫日記,本文收錄於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聖山日記 20140804
8/3(週日)上午,在大地總堂舉辦贊鵠的父親贊抖同修的追思典禮,過程中雖然有不捨,但更多的是祝福,祈禱贊抖在另一個世界好好的修行。多居住於「天龍國」的親友們,也趁這次的機會到聖山參訪,過程中聖山見聞的人文資料與自然環境,無一不是來賓所好奇而停駐研究討論的。


小紅蜘蛛?
楓香是台灣原生樹種,單樹互生,具長柄,掌狀三裂。一群人發現楓香的樹葉上,有一小群紅色的物種。
有老花眼的人開始瞇著眼霧霧的看,說「是毛蟲。」
又有人說「是紅螞蟻。」
自己在心裡OS「快把你們的放大鏡拿出來用吧!?」
明明每一隻動物都有8隻腳,個人覺得,比較像是群聚的小紅蜘蛛,不過正確的品種,待查。

楓香的樹幹呈「暗灰色,有縱裂溝紋」,不過左下角的紋路,看起來比較像是樹的眼睛,靜靜的看著聖山。


避債蛾
鐘樓的走道上,眼尖的人發現,有一團看起來像是枯葉,但又緩慢的移動,枯葉頂端像有一個動物在蠕動,是什麼?
台北型男大聲說「是菜蟲。」
稍有研究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說「是蛾,『蓑』什麼的。」

沒錯,就是避債蛾科/蓑蛾科,避債蛾是偽裝高手中的高手,幼蟲會吐絲把枯葉等物質黏成囊袋狀,自己就居住在內,背負著這個偽裝的囊袋四處移動,遇到危險時 會躲入此囊袋,甚至吐一團絲線堵在洞口,當成保護裝置。成蟲羽化後還是待在囊袋中,不需要的翅膀當然就退化消失,因此成蟲還是長得像幼蟲的型態。

自然界的生存演化機制,真的很巧妙。尊重萬物是最好的方法。


(大黃瓜蛤蜊波羅蜜果仁湯,右為烹煮過的波羅蜜果仁)


波羅蜜
聖山有N棵波羅蜜樹,不過,一直到波羅蜜碩大的果實長出來,重重的掛在樹幹上,大家才「喔!!原來你是波羅蜜。」今日的客人,有的有吃過波羅蜜但沒看過波 羅蜜果實,有的沒吃過也沒看過波羅蜜。來到聖山的大家,體驗了無數個「第一次」,看著現採下來的波羅蜜,有人猜是「榴槤」,看到果肉時,有人說是「鳳梨」。

據說,果肉吃起來有著「香蕉、芒果、鳳梨的清香與甘甜」,不過讓客人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用手拔果肉者,手上「超黏」又洗不掉的感覺。難怪有經驗的志工, 在剖開果實後,會將雙手抹上橄欖油,才將手伸入扒開果實,就是為了避免果實內部梗心的外側黏液。手上已經沾到黏液的人,只好事後抹油,乳化掉黏液,把橄欖 油當成護手霜使用,還真是第一遭。

波羅蜜的果仁,也不要浪費,可以煮成排骨波羅蜜果仁湯,或烹飪成大黃瓜蛤蜊波羅蜜果仁湯,還是保有波羅蜜特殊的氣味,果仁食用的口感就像菱角,清脆、鬆軟。




泰源事件紀念碑
位於鐘樓的「泰源事件紀念碑」,聽完導覽志工的解說,來賓詢問著「為什麼像金字塔的三角立體錐,數量是5個?」其實發生於1970年2月8日的台東泰源國 防部感訓監獄獄中革命事件,起義的有六君子,其中鄭金河(雲林縣北港人)決定犧牲扛下所有責任,加上陳良(雲林縣崙仔頂人)、詹天增(台北縣瑞芳鎮人)、 謝東榮(嘉義市人)、江炳興(台中市人)五位遭槍決,他們決定保護最可能不被判死刑的餘香鄭正成(台北縣泰山鄉人),留下事件的見證者,戳破國民黨政府向 國際宣稱「台灣島內並沒有台獨主張」的說詞。他們把遭受刑求當成是為台灣人受苦,這般對台灣的大愛精神,事蹟應被繼續流傳。

紀念碑會讓人對某事產生好奇,進而因它受到啟發。聖山的教育功能,正在發酵。

與上午嚴肅的追思典禮表情相比,親友們要離別聖山時,是帶著收穫與謝意的神情愉快相辭,他們知道,贊鵠在這裡有另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同修就像家人般相知、相挺。

PS.
聖山守護犬之一的小莉(Shirley),只對親友團其中一位特定人士狂吠。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先生,是親友中唯一一位非台派者。Shirley, ha~


參考資料:
高金郎,《泰源風雲》(台北市:前衛,1991)。
陳俊雄、高瑞卿撰文;郭信厚攝影,《台灣行道樹圖鑑》(台北市:貓頭鷹,2004)。
楊維晟,《蝶蛾放大鏡》(台北市:天下遠見,2010)。
大同高商/認識植物----波羅蜜,http://www.ttvs.cy.edu.tw/kcc/polo/polo.htm(2014/8/4點閱)。
塔內植物園/又愛又恨的波蘿蜜,http://tbg.org.tw/tbgweb/cgi-bin/view.cgi?forum=50&topic=4803(2014/8/4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