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影片】響鐘祈願 20130427

Note: 原本,這是一個很單純的小影片,不過,久未剪片又摸了一下軟體功能。手機錄出來的影片聲音和影像分離才是大問題,於是最後呈現以下的影片編排 ~
響鐘祈願儀式,每響一次鐘之前,發一次願,主要在彰顯響鐘的莊嚴意義,有其功能性與教育性,深化為台灣祈福的大願,虔誠專注的響鐘,藉由鐘聲將願望傳播出去,能深入人心、刻畫記憶。

楊緒東醫師在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的228自由鐘,響鐘祈願3願。
第1願:
希望阿扁總統可以渡過難關,平安順利並保外就醫。

第2願:
希望史明老先生身體健康,繼續扮演教育的啟蒙者角色。

第3願:
希望台灣的國運可以危機化為轉機,以防台灣民主生命力的消逝。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電影不是歷史-《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


《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書籍,作者郭明正(Dakis Pawan)是賽德克族人,是參與霧社事件的馬赫坡社族人的後裔,亦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隨隊族語指導老師。

Dakis其實一直沒有想到要寫「霧社事件」的事,因為清流部落的長者長年忌談這件事。Dakis後來是因為認識一位埔里的客家人,做病理檢驗的鄧相揚,他因為對「霧社事件」很有興趣,利用閒餘時間蒐集「霧社事件」的口述訪問,他告訴Dakis:「祖先的歷史不能或忘,你們祖先抗暴的創舉應由你們身為後裔者自己來詮釋,而且除了「霧社事件」外,包括你們族群的口傳歷史、文化、語言、歌謠,以及所有與你們族群相關的事務等等,應予以文字化。」

這個單純的原因,「我手寫我口」,馬赫坡社族人後裔詮釋自己的歷史,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1972年左右,清流部落的族人,開始會講論「霧社事件」,是因為「媒體誤將花岡一郎與二郎報導為同胞兄弟,並指出他們是莫那.魯道的長子與次子」,清流部落的族人為之譁然,雖然當時有族人投書到《中央日報》指出錯誤,但未被刊出。

花岡一郎(達奇斯.諾賓 Dakis Nobing)是荷戈部落族人,父親是巴萬.拔袞(Pawan Bakun),母親是歐嬪.妲娜荷(Obing Tanah),荷戈部落的名巫醫。花岡二郎(達奇斯.那威 Dakis Nawi)是荷戈部落族人,父親是阿威.比荷(Awi Pihu)。而莫那.魯道(Mona Rudo)是馬赫坡部落頭目。

Dakis在書中花了一章在比對舉證電影的劇本和族老說法的不同之處,例如第20場「莫那.魯道和幾個賽德克族人逃過一劫,在月光下的姊妹原野地上奔跑……」。「姊妹原誘殺慘案」發生在1930年,日本人運用「以蕃制蕃」的手法,教唆干卓萬的布農族人用交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義,誘殺賽德克族人。發生地點在今日仁愛鄉萬豐村的一處平野地,隔著濁水溪,東岸是妹原、西岸是姊原,合稱「姊妹原」,事件發生在較遼闊的「姊原」。馬赫坡部落並未參與該次的交易活動,當然「姊妹原事件」之中是不會看到莫那.魯道的身影。雖然在拍片前,Dakis就告訴過魏德聖導演類似這類與事實不符合的事情,不過電影需要張力的緣故,導演未加以修改。

觀眾要有的基本認知是,「電影不是歷史,電影也無法詮釋歷史」,若能藉由電影引發探索相關歷史事件的動機、促使原住民族提升自主的信心、自立的勇氣,也算是好事一件。

PS.
清流部落就是川中島社,「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本人把還存活的族人往山下遷移,移到川中島社。接著日本人策動發生「第二次霧社事件」,有參與「霧社事件」的族人數千人被殺。


相關閱讀: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抵抗遺忘歷史:從檢視鄭南榕的抵抗出發

(photo source: Taipei Times)

在台灣所謂的清明節過後,總有人談論起鄭南榕,好像不把Plurk的顯示名稱改成「我叫做***,我主強台灣獨立」,好像就遜掉了。這背後的意涵,代表著不知道鄭南榕以及其人其事,等於對國家的真實歷史是又盲又聾的狀態。

鄭南榕(1947-1989),外省移民第二代但自認為是故鄉在宜蘭的台灣人,創辦《自由時代》雜誌,以捍衛100%言論自由而自焚殉道。

《自由時代》黨外雜誌:
於1984-1989年發刊,歷經戒嚴到解嚴年代。雜誌目錄標示「文責一律由創辦人鄭南榕負責」這句話,清楚表達雜誌敢言的走向與創辦人果敢的個性。雜誌特色:報導蔣家與國民黨內幕、軍方弊案、228事件、台灣獨立等國民黨的禁忌話題。同時也率直的批判黨外公職。

鄭南榕數度挑戰執政者禁忌的務實行動:
1.1986年帶頭舉辦「519綠色行動」以解除戒嚴做為訴求的示威運動,展現動員群眾的能力, 引起國內外媒體大幅報導。
2.與228之間的特殊緣分,化思想為行動,於228事件40週年的1987年舉辦「228和平日追思會」系列活動,再度挑戰仍被視為禁忌的228議題,主張公佈真相、平反冤屈,首開帶領人群參與活動並加以報導228的突破先例。 
3.1987舉辦「新國家運動」,在台北金華國中演講,公開喊出「我叫做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這是戰後國內首次公開提出台獨的主張。

殉道主因:
在《自由時代》254期刊出台獨聯盟主席許世楷〈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後,鄭南榕收到高檢處「涉嫌叛亂」的傳票,誓言over my dead body,在雜誌社行使不自由毋寧死的抵抗權,自囚71天,最後以身殉道。自焚令人不捨但家屬在告別儀式勇敢道出:
軍人應該死在戰場,不是死在街頭
教師應該死在教堂和講台
我大哥(鄭南榕)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
堂堂用他的血做顏料,用他的肉做素材
在汽油火中,燒出一個不朽的國民人格,他死得其所
他做一個總編輯,死在總編輯的辦公室,一點都不可恥
我們家屬是台灣400年來,最榮幸的一個家族

影響:
烈火,使一位烈士的消逝反而轉變成更多台獨的種籽,撒落在他人的心田,激起爭取自由的信念。

台灣神典範:
鄭南榕以思想與行動觸動國民黨的神經線,報導真相於民之外勇於承擔責任,並以超乎常人的勇氣,實際爭取100%的言論自由,完全是「以主人的姿態,對打家劫舍的強盜進行鬥爭,捍衛自由;而不是以奴隸的姿態,向主人爭取自由」。鄭南榕有組織能力、不畏權勢者的仗義執言捨身絕命捍衛自由的精神,是台灣神的典範。


參考資料:
江蓋世,〈鄭南榕這個人〉,收錄於鄭南榕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好國好民-鄭南榕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台北市:鄭南榕基金會,2009)。
邱晃泉,〈主人的派頭〉,收錄於鄭南榕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好國好民-鄭南榕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
莫笑天,〈一個高深莫測的死對頭-國民黨眼中的鄭南榕〉,《自由時代》124期(1986年6月),頁38-39。
鄭南榕,《自由時代》159-162期(1987年2月-3月)。
鄭南榕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好國好民-鄭南榕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張炎憲:從民間的力量促成台灣國家形成(全)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Video Edited by Rainbow; embed: YouTube) 共8段
主持人引言:
「從民間力量促成台灣國家形成」,這是張教授自1983年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畢業回台後一直從事的工作。

張教授非常忙碌,去年台教會會長任內辦了很多座談會、學術研討會,今年才交出台教會會長的任務。
教授在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擔任國史館館長職務,被國史館長期忽視的台灣史料及書籍才得以整理與出版。其實張教授長期以來,一直都在從事台灣史的工作,不只擔任國史館館長期間。如投入二二八事件與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代的口述歷史訪查工作,由台灣民眾的觀點,重新發掘台灣人的歷史感情與歷史世界,可以說是這個領域的開路先鋒。

除此之外,張炎憲老師自日學成回台3年就開始擔任《台灣風物》主編/總編輯,至今已26年。 《台灣風物》是二戰後台灣民間最悠久的學術性雜誌的。架起日治時代民俗研究和戰後台灣研究的橋樑。

1991年,以研究台灣史為宗旨的「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正式成立。張炎憲被聘為該基金會董事,以民間的力量,默默從事台灣史研究。在卸任公職之後,張教授又兼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的職位。延續在國史館館長時期對台灣歷史的推動,持續出版史料的書籍,最近的出版品就是綠色執政實錄5《許世楷與台灣認同外交》。後來又與相同理念的歷史學工作者成立「台灣歷史學會」,就是要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提昇歷史學研究並推廣歷史教育。2008年之後並擔任228關懷協會理事長(2008-2012)。

至此可知道張教授的拚勁,這活力從哪來?我想這股動力應該來自於對台灣強烈的感情。

張炎憲教授在2013年農曆春節假期,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發表「從民間力量促成台灣國家的形成」專題演講,解構民間力量的重要性。這場激勵人心的演講,大綱有五點:
一、自我反省與改變
二、認識台灣.認識台灣歷史文化
三、解構中國.告別中國
四、民間力量.存在於人民心中
五、從學習到實踐

張炎憲教授是實際參與社會運動的學術界人士,自1983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畢業後回台,就持續運用民間的力量從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教育。張教授認為民間的力量,要持續監督政權,否則擁有權力者會慢慢腐化。在世界各地,一個訴求往往是由民間團體提出要求,接著被政府吸收,進而變成一個政策;但時間一久,可能被淡忘當初是由民間力量來促成的政策,例如1990年三月學運要求「萬年國代」退位一事。

對於一個運動或活動的產生,是先有書給參與者看,閱讀完才去實踐的嗎?其實不然,張炎憲教授進一步提出,一個運動的產生,往往是一念之間,有人發響帶頭行動,就成形了,之後他者對這個運動有興趣、去研究,才產生接下來的書或理論。例如台獨運動者,皆是站在各自的領域,用自己的方法在實踐台獨,並非一開始就有一本叫做「台灣獨立」的書可以從中學習。因此張教授特別重視民間的觀點,努力運用民間力量來重建台灣人觀點的歷史文化,並保留那個時代的歷史經驗與其中動人的感情。

民間的力量,要從歷史文化開始紮根,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尊嚴,進而重建台灣的自尊與自信,是擺脫中國式政權統治重要的一步。文化是創造出來的,唯有活的文化對土地才有力量。為什麼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日本的《德川家康》可以一演再演,就是因為把死的東西變成活的,變活之後,就會衍生出更多創意,然後就會變成文化。

專題演講之後,張炎憲教授在聖山的228自由鐘響鐘期許,祝福大家青春有活力,台灣建國成功。

大綱:
1,馬英九執政後中國對台威脅增加,台灣人深感不安。

2,如何保護台灣?如何抵制中國?

3,民間的力量加強壯大後,就不用擔心,可去箝制。

4,張教授自1983年從日本回台,台灣仍在戒嚴期,1984年進入中研院,1986年開始推動台灣史,1986年成立第一個「台灣史編譯研究室」,台灣史開始受重視。

5,1987年「228平反運動」開始,亦是重建「228」的開始。

6,因此1987年後,「228」影響人們最深、悲情、痛苦。

7,重新出發,是建立台灣人自信的開始。

8,了解自己,面對過去,向壓制台灣的統治者勇敢提出批評,開始自我反省,是台灣人建立自信最重要的運動。

9,推動運動都是「228」以外的人與其家屬先站出來。

10,1990年後228受難者家屬站出來,更有說服力,而有更多不同的228調查報告。

11,1947~1987年,40年後台灣才開始平反,45年後、50年後…,到2006年才有責任歸屬平反,這條平反之路需要很漫長。

12,許多228的受難者家屬,不敢站出來,因為內心陰影沉重。

13,往往站出來革命的人都不是弱勢者。

14,1995年李登輝在228紀念碑前公開道歉。

15,1997年政府支付受難者賠償金。

16,促成平反的力量皆來自於民間。

17,此後政府開始吸收民間力量…>由政府接手運作…>民間力量萎縮…>反讓政府力量縮小…>DPP執政後又不敢給予太多平反壓力(但2000~2008年政府都有做平反,因此民間力量更縮減)…>2008年後民間力量開始又壯大。

18,民間力量應繼續存在,因台灣還不是正常的國家,未完全獨立,需長期打拼,長期經營。

19,馬執政下,正可考驗檢視人心是非(騎牆派)。

20,馬執政,KMT的本質未變,與蔣介石一樣的統治心態。

21,這不只是自由民主的問題,政權轉換卻換不了台灣的本質,需從民心的本質改變開始才行。

22,政府無法改變人心,需靠“民間力量”一步步來扮演社會改革、人心改革力量來源。

23,社會一股“新興力量”是最了解當時社會狀態,ex:馬丁路德、耶穌、穆罕默德、佛陀等都是當時社會的一股“新興力量”。

24,228家屬平反力量薄弱,大多靠外來民間有影響力的援助。

25,台灣此時需靠民間新興的力量產生,步調提升,做法改變,才能突破困境。

26,民間力量的困境:
(1)執政者去影響民間(拉攏人心),得以穩定政權。
(2)人民習慣安於現狀,故需更多的覺醒。
(3)遭受迫害才會覺醒,但只是少數人。

27,這需經過訓練、傳播,始得漸漸改變,非朝夕可成。

28,建立台灣的歷史觀,探討每個時期的歷史,去感受,提醒後人喚起對歷史的記憶。

29,DPP執政太短,體制內能做收集的有限,體制外又有阻礙。

30,民間力量是歷史文化的重建開始,最重要由觀念的改變。

31,除了自我反省,對歷史、文化的認知重建自信。

32,建立國際地位,向國外發聲。

33,1990年後台灣開始推正名制憲運動。

34,現在台灣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很深(影集),要有戒心,不應去看才能脫離中國的思想。

35,日本因為有意識到受中國影響後來脫離,才得以學習進步的歐洲。

36,台灣要學習的正是進步的國家,脫離中國,不是不與中國交流,而是不被受束縛。

37,如何在中國大舉入侵直接面對中國?
(1)建立台灣人的尊嚴、自信。(2)知道自己的歷史文化。
(3)去了解中國,然後區分中國台灣的差異(民主、自由、人權)。

38,就像大地文教就是往下扎根的例子。

(1)先自我要求、自我改變,才能做改變。
(2)相同理念、共同奮鬥,雖少數,時間長久仍要做。
(3)去實踐,扮演好個人能力的角色,形成一股力量。

40,每個時期的歷史發展,文明,民主自由發展的過程,有信仰的人在面對困境時,調整會較快。

41,台灣神的精神是一種普世的力量,在社會現實與新興力量之間引起社會共鳴,要有人傳播擴展出去。

42,2000~2008年民間社團的消減:
(1)頭人進入政府做事只幫政府忙公務不幫民間。
(2)接班人聲旺不足。
(3)鬆懈監督。
(4)民間團體要會自我生存的方法,才能長期經營。
(5)重新執政以後都要重新檢討。(6)政府不應只用金錢解決問題,要從教育做根本,落實文化。
(7)官員自我訓練不足,應培養自我認知,把握在位時該做的事。

43,做228口述歷史最大目的,重建台灣人的資料才是重建台灣歷史重要的事,後人從資料中才能深入了解當時的背景。

44,做一切記錄才能建立台灣人的歷史觀、感情觀,時間長久後就會減少政治主觀的思考。

45,蔣介石是「228大屠殺」元兇的證據:
(1)依公佈的文件已證實兇手有:蔣介石、陳儀、彭孟緝等人。
(2)軍隊大舉進入台灣。
(3)當時大部份媒體轉向KMT靠攏。
(4)蔣介石是負責人,下令派軍隊。
(5)3/8陳儀知道軍隊要來,態度丕變。
(6)訓政期,蔣介石黨政軍一把抓。
(7)3/13軍隊仍在大舉殺人、搶掠。
(8)3月殺人最多,4月清鄉開始。
(9)後來證明當時殺人越多者,升官越快。
(10)蔣鎮壓殺人是他內心最想做的事,因為才能穩定KMT在台灣的統治權。
(11)蔣介石一生與其後代從未對「228事件」道歉過。

相關論點:
【影片】張炎憲教授說明【面對陳水扁 檢驗馬英九】系列座談舉辦緣由
【影片】張炎憲:培養對土地的感情 做為新的台獨動力
【影片】張炎憲:風城的哭泣-新竹228以及白色恐怖案件
【影片】張炎憲:228精神是台灣建國最大的力量
【影片】張炎憲教授談新台灣史研習營
【影片】張炎憲教授談台灣文化協會與夏季學校
【影片】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28口述歷史叢書介紹

延伸閱讀:
炎憲1947
【影片】台灣危機系列座談會 系列(七)「台灣何去何從?」座談會
【影片】「馬英九黑手介入歷史教科書」記者會
拜讀「228事件責任歸屬」-我見
【演講預告】杜正勝:主體教育、意識形態與文化思維
【影片】杜正勝:主體教育、意識形態與文化思維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杜正勝:主體教育、意識形態與文化思維(全)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影片】杜正勝:主體教育、意識形態與文化思維(全)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演說視角A

(Video Edited by Adam; embed: YouTube) 共18段
演說視角B

(Video Edited by Rainbow; embed: YouTube)
主持人引言:
同心圓史觀是杜老師在還沒當部長以前就提出的想法,這是非常合理自然的事,可惜當部長想落實在教科書時,反對者卻因強烈的意識形態無法冷靜地討論。 

三隻小豬是不是成語?大家能接受用習慣,就變成語,成語不該是古人的專利,我們以後也會變古人。莊子說古書是古人糟粕,時過數千年,我們還在吃古人糟粕,而且越吃越多。不是古人的東西都要拋棄,但厚古薄今也沒必要,這樣國家不會進步。

杜老師在歷史語言研究所長及教育部長任內很努力推台灣主體教育,這觸到大中國主義者最敏感神經,造成強烈的反彈,部長成為箭靶,甚至名揚中國,被中國列為台灣三大台獨代表之一,其他二位是李登輝、陳水扁前總統。此兩事件我們看到保守反動的勢力經營60多年的意識形態,教育這範疇杜部長經營得很辛苦,受很多委屈。

在杜老師擔任教育部長前2000~2004年還擔任過故宮博物院院長,先前得知這地方很黑,更激發杜老師戰鬥意志,決心入虎穴進行改革,可見部長是不怕困難的人。

台灣從聚落開始,歷經荷蘭、鄭氏王朝、清朝、日本、KMT外來政權殖民統治,400年間台灣人一再喪失自我;在公民養成教育中台灣人喪失歷史記憶,也喪失自我認同。若這部分沒建立起來,就無法達成建國的目標,外來政權對這點絕不含糊,這也就是外來政權歇斯底里阻擋台灣主體性教育的原因,這就是我們要突破的地方。

杜正勝教授在2013年農曆元旦,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發表「主體教育、意識形態與­文化思維」的專題演講,分析為何謂意識形態,主體教育以誰為主,文化的根基要如何形塑等­議題。

任何人都有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就像人體裡的細胞,廣泛且深植在身理的內層,意識形態包­括了思想、想法、行動。Marxist 對於意識形態的定義是:「An ideology is a set of aims and ideas that directs one's goals, expectations, and actions.」 「教育」講白一點,就是執政者用以政治鬥爭的工具。Spencer 曾提醒教育人員,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涉及到的根本是一個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問題。Edu­cation is a political act. Ideology and Education imply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of group formation.

主體教育是以「人」為教育的主體,而不是國家、政府或統治者的主體。台灣的處境與歷史­背景特殊,如何找出本土的文化根基,杜教授舉出一些借鏡,歐洲曾被瑞典統治過的芬蘭,­Lonnrot醫官以「Vanha Kalevala」為民族的史詩;華格納寫出「Nibelungen」(尼貝龍指環-­萊茵黃金)歌劇的本土神話;瑞典人Lagerlof寫出「Holgerssons」(­騎鵝歷險記),藉由被狐仙變成拇指大的小朋友探險瑞典的過程,介紹瑞典各地的歷史、地­理、文化。這些殷鑑,在在說明有文化主體的思考,才是本土化長遠的過程。

杜教授在專是演講的結語時,提出重要的四個重點:
1.教育意識型態雖不可避免,但不能違背周全的史實(事實)。
2.主體教育奠基於「個人」的自由與尊嚴,逐步擴大而社區、而國家之自主,與相對層次­的「他者」互為主體。
3.主體教育當厚植文化內涵,追求社會正義。
4.主體教育從「本土」出發,參照同心圓,建立寬廣世界觀。

專題演講之後,杜正勝教授在聖山的228自由鐘響鐘期許,台灣神的團體能更加發展、陣­容更堅強、也更有文化內容。
簡報檔(杜正勝教授提供)


大綱:
1,過去在統派眼裡他是一位最有“意識形態”的部長。

2,然而有 “意識形態”應是中性的名詞,不應被拿來做為“批評”他人所用。

3,教課書是統治者重要的工具。

4,“本土”應是有別過去大中國教育。

5,“本土”課程應是一種共識,不應隨政權轉換而改變。

6,2008年後教育最大爭議-高中歷史課本,KMT製造了更大的衝突,內容原由DPP成案,KMT執政後又推翻掉。

7,KMT在“教育”上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用“塑造”出來的。

8, “意識形態”是在每個人的頭腦、心理、細胞所結合而成。

9,KMT口中的撥亂反正,究竟什麼是“正”?誰才是“亂”?

10,爭議(衝突)背後的思維:(1)以台灣or中國為主體?(2)我國國土的範圍有多大?(3)我國的首都在那裡?(4)我們是什麼人?(5)如何成為“我”。

11,長期受KMT教育體制,所造成整個社會的衝突,並非只有教育的衝突而已。

12,1998~2008共20年的李扁時代,在台灣歷史定位是“台灣覺醒的時代”。是人民真的醒?或是春夢一場?

13,覺醒的證明(教育):(1)教育自由化&本土化。(2)1987解嚴後,從1990~1996李登輝開始以本土為主體,至2008年是20年的大覺醒。

14,KMT的教育長期用:中國化、國民黨化、法西斯化。ex:由蔣介石親筆批示課本內容(歷史、國語教科書),目的把孩子未來教育完全中國化。

15,用軍式(軍人改造)、規範學生外表、外型(髮禁)。由教育部發文下令規定(這就是法西斯化)。

16,1993年李登輝開始推動“鄉土教學活動課程”,落實本土教育,走出中國化教育,開始各族群語言的推廣。

17,1994年大遊行,不分政黨都是為了關心下一代而走。(成果:落實小班制、學校小型化、尊重學生、老師責任不專制)

18,教育走向現代化,不落伍。

19,1999年立法院通過教育基本法。

20,思考教育主體(1,人民為主體?2,國家為主體?3,政府執政者為主體?)正思維:教育權應是在人民,非國家。

21,1990年台灣本土化,開始重視國民教育權。

22,1996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大原則):(1)教育鬆綁(2)適才適性(3)暢通升學管道(4)建立終身學習

23,1997年自由化已相當活躍,李登輝推動認識台灣的課程,從國一的歷史、地理、社會,有別過去附屬在中國。

24,1999年通過教育基本法:(可查網路)(1)鄉土、生態、人權(2)中立、學習權、自主權、人格發展(3)中央地方分權

25,2000年民進黨成立本土教育委員會,實行九年一貫課綱。

26,2004年杜正勝上任提出四大主軸:(1)培養現代國民。(2)建立台灣主體。(3)擴展台灣全球性。(4)增加社會關懷,彌平學童不平等的生長環境。

27,由身邊開始教起,由近而遠學起。

28,提出解除髮禁、校園的改建不再像軍營、電腦化的普及(由杜提出)

29,20年來奮鬥的成果:(1)專制……>民主。(2)專權……>分權。(3)威權……>人權。(4)中國主體……>台灣主體。

30,KMT所謂的撥亂反正指的是,正:戒嚴,亂:民主。意識型態都是無所不在,不可分離。

31,統派無法忍受台灣走向,在名詞使用上從用鄉土>本土>主體>國家

32,由思想、觀念、行動,所構成“意識型態”。

33,“主體性”從1990年才開始在台灣出現,2006年聯合報調查其使用率已佔96%。

34,教育即是一種“意識型態”,美國學者談教育要中立,但教育是無法真正落實中立。

35,教育亦是意識型態與政治的問題。

36,例如:討論兩性平權也是意識型態、吹捧過去的統治者這都是意識型態。

37,應以“個人”為教育的主體。

38,當教育變成鬥爭的一環?(1)你要知道什麼是我們的國家?(2)一張橫躺的台灣地圖,遭受KMT統派批判,而一張以中國為主體的地圖,台灣卻只佔一點邊角,大部份只看見中國。用橫躺的台灣地圖,目的是要以“台灣”為主體,由此可看見誰在台灣的四周。讓台灣人自己做主人為出發點,並非中國的附傭。

39,KMT只教我們,有“開羅宣言”(一份新聞稿,並不具國際法),卻不教“舊金山合約”(1951年日本宣布放棄在台灣所有權利,未指名交給誰,有不包括中國在內的48個國家簽名)。

40,杜教授認為兩種都要講,讓人們判斷何者才具國際法源。而兩者的爭議應是:台灣地位未定論。

41,1971年台灣成為國際孤兒,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蔣介石退出聯合國。

42,自1945~1971年,蔣介石極力阻擋中國加入聯合國,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執意不承認中國,堅持“漢賊不兩立”,美方推動兩個中國,最後被取代在聯合國位置。

43,基本:文化根基的思維芬蘭未成為國家時,原被瑞典佔領。19世紀有一位醫官發掘出它們古老流傳的史詩、歌謠…收集並編寫出來,開始了芬蘭民族意識。

44,華格納最著名長達15小時的歌劇-尼貝龍的指環,描述德國人擺脫過去,找回本土自己的神話文化,放棄西臘神話,創造歐洲的神話。

45,瑞典利用一本小說:騎鵝歷險記,讓國人認識自己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化、人物。

46,要講本土、主體,歸究還是要以文化主體為思考,一時很難深入了解,是必需長遠著手計畫,這無關政治考量。

47,主體教育從本土出發,以“同心圓”理論解釋(以自己為主軸向外擴展研究)

48,政治掌握資源,用什麼教育來決定“文化”。

49,文化也是歷史演變的結果,也會隨著時代改變而改變。

50,整體來說,政治會決定人們內心所想,人想的就是種認同(民族、文化、國家),認同是主權性的。自我的認同才是最重要的,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而政治也包含要有自己的文化。」

相關論點:
感謝杜正勝教授大年初一親臨聖山指導
主題演講: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 
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上) 
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中) 
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下)

延伸閱讀:
杜正勝教授談六四良心-余英時 
杜正勝:換個角度看台灣的新思維 
杜正勝教授談台灣史與教科書(上) 
杜正勝教授談台灣史與教科書(下)
杜正勝論古今學、政 
【杜正勝教授演講】作為國家史的台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