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見識歷史學家的謹慎態度與研究精神


在某次的談話之中,聊到「聖山人權鐵橋啟用典禮」的活動,已進行過第一次的剪綵預演。行程一向忙碌的張炎憲教授,難得12月29日整天都有空檔,決定在繁忙的2013年將近尾聲之時,趁機到聖山走走。而相較之下更常在電視報紙上看到張教授身影的同修們,大家都期待在這場對內的大活動,與像家人般親切的張教授相聚。

雖然這是場內部活動,但對同修而言,算是見證聖山至2013年底成長的指標性大日子,大型同修的聚會日,勢必有例行性的「追思台灣神感恩祈禱典禮」,另一方面也當成為即將到來的2014年228大型活動的先前模擬,同修們認真以對。

自從確定出席活動,最讓張炎憲教授費神的,應該就屬「228台灣神追思祈禱文」的撰寫。沒料到會被“出功課”的張教授,在苦思祈禱文期間,甚至曾開玩笑的說「我可以不要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道務組同修在接獲消息之後,早已開會討論並調整儀式。就這樣,這個思量的過程,歷經一個多月,在儀式中要誦唸的祈禱文,張教授說「不能亂寫」,甚至說出「要我寫1-2萬字關於228事件的文章,可能會比寫300字的追思祈禱文容易」。對於「拜台灣神」活動推廣的理念,張教授早已瞭解,但他仍詢問更多關於《228台灣神太上真經》經典的內容、儀式的內涵與背景等資訊,做為下筆的參考。這段時期的討論,讓人見識到一位歷史學家謹慎的態度與研究的精神。

同修都在好奇,首開先例自行撰寫的祈禱文,會如何呈現?

終於等到祈禱文,在活動的前一週,一個相當寒冷的日子,這個祈禱文,卻像一股暖流,溫熱了眼眶與心頭。祈禱文以張炎憲教授一貫的風格,簡單明瞭的點出他所認知的「台灣神」,具有:第一點,歷史傳承的內涵。指明透過認識台灣神典範,激發我們探究過去的歷史,以作為突破當前困境的啟示。第二點,獨立建國的信念。歷經228事件這個重要的轉捩點,台灣人思考找尋自己,過程之中,唯有反抗外來政權的統治,才能走出自己的台灣路。對於228的理解,才能領會228之後所帶來的投入民主運動、追求獨立自主、人權運動、社會運動潮流的原因。第三點,實踐理想的意志。推動「拜台灣神」運動的過程,第一階段從2004-2010年,運用社會運動方式宣揚「台灣神」的事蹟,以做為記憶的召喚;第二階段從2007年底至今,重心以深耕信仰根據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為主,園區被賦與保存記憶的莊嚴性與文化抵抗,硬體的歷史記憶場域扮演中界的功能,透過特定的儀式,延伸教育的軟體功用,並強化「228台灣神」的神聖價值觀。

張炎憲教授的祈禱文,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廣泛的註解過去的台灣神與現代的台灣精神,這股台灣精神就是台灣神。尤其更深一層,把台灣神道的十六字「心傳雅集」:感恩、懺悔、慈悲、包容、祈禱、行願、天命、承擔的意思,全融入祈禱文的內容。這種開創性的寫法,好像替只會做事,不擅表達言辭的同修,說出自己在做的事。

活動當天,在莊嚴的儀式之中,一如自己的感受,看到了同修們聆聽理性兼具感性的祈禱文,而動容的神情。

祈禱文花絮影片



延伸閱讀: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聖山的蟾蜍 Baby,小蝌蚪


這些黑壓壓的一大片,不是青苔,看仔細
是蟾蜍 Baby,小蝌蚪(台語:大肚乖仔
牠們在聖山的鳳池,享受寒冬中的大日頭




去年12/29「聖山人權鐵橋啟用典禮」的活動時
就看到小朋友坐在鳳池邊觀看這群小蝌蚪
那時候,牠們只有圓圓的頭殼、尖尖的尾巴,在池中游泳
這幾週來,手腳從短短的,變成較長且可以變曲的模樣
到現在有些帶著小尾巴爮上岸邊的草地、有些已經轉變成像大拇指般的小蟾蜍

對於少有機會見識到小蝌蚪,尤其是一大群這麼無防備悠哉在聖山的可愛傢伙
很有貼近大自然的感覺


王藝臻老師創作的台灣囝仔歌「大肚乖仔」,把蝌蚪形容得相當貼切,學台語童謠之餘,也更認識生態

大肚乖仔(詞:莊美華 曲:王藝臻)

大肚乖仔  滯水池
頭殼圓圓  真古錐
身軀黑黑  像粉圓
兄弟姐妹一大堆
雖然無腳嘛無手
尾溜尖尖是屆敖泅

滑滑涎涎  像鰗鰡
逐工耍水  無憂愁
伊ㄟ阿母是  四跤魚
大肚魚仔做伴真歡喜
亦會鑽土潛水沕
大漢著會歕雞胿



延伸閱讀:
2004/05/15台灣忠烈英靈追思音樂會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大稻埕》:掀起感動的漣漪

(photo source: 《大稻埕》

如果只看《大稻埕》的預告片,會以為這是一部搞笑片
看了試映片,會發現,並非如原本所預期的「從頭笑到尾」
而是讓人忍不住「感動」的電影,尤其是之中所包裝的台灣意識

先不管電影裡的某些場景是否符合歷史情節
畢竟電影本來就存在著想像空間
若是以歷史學家的專業角度來期待《大稻埕》,恐怕只會“哈嘻”(打哈欠)連連

學生:歷史到底干我屁事啊
教授:沒有歷史哪有你啊
這是一般時下年輕一輩的想法
其實,這也適用於政治的概念
導演葉天倫是李筱峰老師的學生,筱峰老師說:「這個導演在學生時期,就會翹課」
想必這幕場景,應該是現實世界中,師生兩人的對話吧?!

自己的感動點
在蔣渭水感嘆日治時期的鴉片吸食制度殘害台灣人這裡
他不只是以醫治台灣人為事業的醫師,更自我期許治療台灣人的「知識營養不良症」
治療藥方即是開出最大量的文化與教育療法
電影一幕演到,政府和賣鴉片者宣傳「吸食鴉片者,若戒鴉片就會死亡」
這種愚民思想的傳播,真的現在就不復見於國民黨政府嗎?
「不簽ECFA,台灣就會沒前途」,不也是另類的愚民手法嗎?

1920年代的大稻埕,是台灣最繁華的大城市
這樣的國際型背景,當然就會出現各類族群在此交會
男主角飾演的年輕人,有時會講出別人聽得“霧剎剎”(一頭霧水)的台語
例如詢問哪裡可以買到「當歸」,台語發音卻像「冬瓜」
這裡細膩的點出,現在年輕一輩講台語的特色,“臭靈呆”(發音不標準)

《大稻埕》這部電影
文化部直接反應的認為,演員只要有豬哥亮,就是髒話連篇的電影
無需多言,這種思維,就是“龍太后”的文化部


PS.
1. 首次與這麼多位重量級的師長輩一起看試映片,還真不習慣,全場只有我與年紀相仿的友人放聲大笑
2. 一位成熟穩重的中年大叔(名字暫時保留),他的座位剛好與我的同一排,他觀看到感觸的點時,是全場哭得最大聲的人,連帶整排座位的椅子都在震動,真是一位性情中人!!
3. 值得進電影院,從輕鬆的氣氛之中,認識1920年代台灣的黃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