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被馬政府消費的228菁英-陳澄波

延續「首位以美術提升台灣人地位的藝術家-陳澄波」的文章,馬政府又是如何消費228菁英?

一個以國家暴力對待人民的中國國民黨政府,開始做一些號稱關懷台灣人文、藝術的事,要推崇過去被同一個專制集團槍殺的人,是否發現還有剩餘利用價值因此把「陳澄波」拿出來消費,在所謂“中華民國建國100年”大肆慶祝之際的2011年,這些舉動,值得再觀察。

1. 「我」劇的誕生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以下簡寫為「我」劇)由嘉義市政府策劃,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執行,由果陀劇場演出,師大說明如下:
本校承辦之「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是行政院文建會辦理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重要活動,亦為兩廳院「民國藝百」系列的重要節目之一,由嘉義市政府主辦,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執行。音樂劇描述台灣油畫大師陳澄波的生平,融合藝術、人文關懷、歷史,以及豐富舞蹈音樂的元素,極具教育意義及藝術價值。

龐大公家單位關注以台灣主的歷史、人物,難免讓人受寵若驚,指導單位包括文建會、交通部觀光局、行政院新聞局、外交部都掛名,嘉義市政府、財團法人嘉義市文化基金會為主辦單位,台北場共同主辦是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承辦單位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贊助單位更羅列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福添福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菸酒公司、中華郵政、信義房屋、玉山銀行。

(photo source: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官網)

執政黨運用公家機關資源贊助某活動可以理解,但以馬政府執政的例子,2011年建國一百年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由官方帶頭運用公家資源投入超過2.1億演出兩個場次, 以連結中華民國黃花崗烈士與台灣的關係,詮釋沒有中華民國的建國就沒有台灣。馬政府一向以宣揚中國文化主體為考量,因此「我」劇投入大量公家資源,是否在加以詮釋陳澄波與中國之間的關連性,是否運用國家機器把陳澄波變成選戰工具之一,值得後續多觀察。

2. 劇情安排
關於獻情安排,「我」劇官網的「本劇介紹」如此記載著:
臺灣美術巨擘陳澄波(1895-1947),出身窮困,30歲為追求藝術理想遠赴日本學畫,是臺灣史上第一位獲日本「帝國美展」入圍殊榮的畫家。

本劇從一位熱情的畫家作品中,看到他愛鄉愛土的炙熱情感,以及與夫人張捷的牽手之情。編劇王友輝將畫作轉化為優美的歌詞;作曲家陳國華將歌詞化身為旋律,讓這齣音樂劇不僅有豐富的色彩,更充滿了動人的靈魂與溫馨的氛圍。

澄波回臺後積極投入美術發展與教育,更為民喉舌擔任參議員,最後雖不幸受難於二二八事件,但其一生為藝術奉獻的熱情,卻是值得台灣人永遠學習的。

全劇橫跨臺灣、日本東京以及中國上海,舞台上以最新科技投影呈現、深具律動的換景手法,並與國內頂尖指揮家郭聯昌老師率長榮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絕對是今年建國一百年最撼動人心的舞台鉅作。

「我」劇演出的內容是,陳澄波極為浪漫的追求藝術,為此把妻子留在台灣,到日本學習美術,強調他的浪漫與家庭觀。陳澄波在日本學畫時非常努力,畫圖很有名氣。陳澄波在228時,做為和平使者代表,音樂劇結束。

劇情對於陳澄波致力推動台灣美術,並因美術教育而從政並未著重其中的關連性。何況中國國民黨的罩門-228屠殺事件,也只是輕輕帶過,當國家暴力被避重就輕的轉換成嘉年華會式的舞台效果。在此情形之下,陳澄波迫於無奈在中國教書的短短四年,與中國有關連的人生一小部份,不會被擴大做某種熱愛中國的解讀嗎?

3. 官方對「我」劇的心態
建國百年活動慶祝網站,在標題為「2011世界管樂年會在嘉義暨陳澄波音樂劇」文章第一段敘述:
建城300年的嘉義市即將以「2011世界管樂年會暨第20屆嘉義市國際管樂節」、「陳澄波音樂劇」做為慶祝建國100年的獻禮,除了提昇嘉義市的城市競爭力,打造一個「人文城市、管樂之都」外,更是為台灣推動文化外交,提昇文化軟實力!

(photo source: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網站)

藉由政府的資源,推廣台灣美術菁英陳澄波的事蹟固然是好事,只是「陳澄波音樂劇」變成是慶祝建國100年的“獻禮”,再怎麼聯想都奇怪。陳澄波因為捍衛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擔任和平使者前往水上機場談判,被中國國民黨的軍隊補殺後,還不准家人收拾大體,以達殺雞儆猴之效,並有效恐嚇台灣人民不得參與政治。

過去他人的死,今日變成建國的“獻禮”,其原因並非殺害一代美術家陳澄波的原兇被定罪而加以紀念或追思,那何來的「獻禮」呢?是否也隱喻著過去他人死於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執政是一種活人獻祭,今日在馬政府執政之下才加以慶祝當年的“豐功偉業”?

4. 名人加持
《我》劇2011年10月在台北演出展開全台巡演,首場的台北場次,不乏名人政要加持,從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立法院長王金平、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人皆到場全程觀賞,演藝、藝文界眾多人士也到場。
(photo source: Yahoo!奇摩新聞)

名人多,新聞曝光率就跟著提高,其中在228紀念活動時最常以228受難家屬自居的客家大老吳伯雄,卻未對該劇發表何任與228有關的言論,其刻意的低調是否有意淡化《我》劇與228屠殺事件相關連結。

「我」劇的誕生由嘉義市政府規劃,到劇情安排避重就輕帶過228屠殺事件,再看到官方對該劇以“獻禮”定調的心態,以及馬執政團隊政要名人的熱列參與。在馬政府大力支持下,風光開演,被列為是文建會辦理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重要活動,也不難聯想到「鱷魚的眼淚」。

5. 結語
中國國民黨長期以中華文化主體為職志 ,但在2000年失去政權後,相關文宣上開始使用本土符號,始終以捍衛該黨黨綱為執政利基的馬政府,也跟著轉化國家認同爭議焦點,逐漸從統獨轉變為歷史記憶與政治符號的運用 ,因此當馬政府開始大力讚揚台灣藝文活動時,其出發點為何,的確需要再多觀察。

誠如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指出:「在現代知識分類中,歷史學應該屬於最可能反映現實社會的一種知識……用歷史的方法來研究古今的各種文化,察別其利弊得失,而其目的是把歷史當做人類教育,以明是非、辨疑似、辨義利、定猶豫、通古今。」

228屠殺事件,受波及的人不止是228家屬,因為影響了台灣政治社會發展至今,除了記取教訓,也表示教訓之外還有歷史。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提出的42條要求,在2011年的現在看起來,不過是普世價值的官員本土化、政治清廉、基本的人權和自由,1947年卻被政府當成是大逆不道的藉口,而當人民的抗議超過政府的容忍範圍時,就把人民畫上叛變的色彩、視為匪類,加上事件平復後,對人民採取最強烈手段的彭孟緝被升官,也可以反映蔣介石的對228屠殺事件的定位。

以國家軍隊鎮壓國家人民的國家暴力,下令鎮壓的決策、軍政、相關人員責任,沒有追溯期限 。但至今因多重因素仍未對228政府犯罪行為加以訴追 ,導致消逝於中國國民黨軍隊手下的228菁英之一陳澄波,首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美術家,在今日卻成為慶祝建國100年的“獻禮”。就如英國著名的政治諷刺評論家喬治‧歐威爾在《1984》寫的:「假定一個人要統治,要維持其統治,他必須顛倒事實。因為統治的秘密是用學習過去的錯誤的力量來相信自己的萬全。」

從1947年中國國民黨主政發生的228屠殺事件,到2011年馬政府建國100年把《我》劇的陳澄波當成“獻禮”,看似單純的文化活動,背後卻隱藏了「詮釋權」的政治因素。喬治‧歐威爾小說《1984》裡一個專門竄改歷史紀錄的政府部門的名言:「誰控制過去。誰就能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也就能控制過去。」 一個斷送生命於兇手的台灣菁英之一陳澄波,與被兇手大張旗鼓當為獻禮的陳澄波,馬政府對於228有著道歉、和解但不求真相式的細膩消費手段,並從過去錯誤方法中學習更細緻化的操作。

總統大選歷屆都在3月份舉行,馬政府執政下,2012年是有史以來首次將選舉改為1月份投票,其背後的選舉策略是否也意在切斷「228和平紀念日」與台灣人的感情,用以麻醉台灣人對228的記憶?

台灣面臨中國共產黨要併吞台灣,中國國民黨要出賣台灣,台灣人對中國人真面目的陌生與不瞭解,都是危機四伏的未來,台灣要變成美麗的油彩,怎麼熬過製作過程辛酸的命運,是重點


Reference:
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政治憂思》。

杜正勝,《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市:河畔,1998)。

張炎憲等執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6)。

喬治.歐威爾著、邱素慧譯,《一九八四》,(台北市:桂冠,1994)。

彭慧鸞,《蕃薯與泡菜:亞洲雙龍台韓經驗比較)(台北市:賽尚圖文,2008)。

Yahoo!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各界名人誠摯推薦我是油彩的化身.html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http://www.kmt.org.tw/hc.aspx?id=27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網站:
http://taiwanroc100.tw/chinese/Active_detail.aspx?n=22&s=74
台灣師範大學教務處:
http://www.oaa.ntut.edu.tw/files/14-1001-23494,r3-1.php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
http://www.chenchengpo.com.tw/about/index.htm
建國一百年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
http://taiwanroc100.tw/chinese/CP.aspx?s=198&n=253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首位以美術提升台灣人地位的藝術家-陳澄波

(photo source: 《油彩精靈陳澄波:台灣美術菁英的生命傳奇》一書)

1940年陳澄波於6月號《台灣美術》 寫過這麼一段話,推測應是他自認「我是油彩的化身」的由來:
「我,就是油彩,不知生長於何時何處。自從被人帶進了工廠,就在女工纖細的手裡,把我分解又再分解,成為有用的原料……
又是咔達、咔達響起,什麼在推我滑進長管,掉入水槽。沉的、浮的和半沉不浮的,全是我的同伴。一下,工人已在打撈,不管沉的、浮的全被救起,等著曬乾。

這次,我被拋在油鍋裡,拌成了粘糖漿,火在焰焰中昇起,我的命死去活來,醒來時已裝在鉛筒裡,紅的、黃的各色紙籤都是我的名字,我貼著它躺進紙盒,來到人的世界。

有一天,我被人買走了,他是個畫家……。每天,他把我擠了出來,調著、弄著、塗著,刷著,好久好久,我才乾成一幅畫,掛在畫展的會場。

噢!真沒想到,這麼多人在羨慕地望著我,讚美我,那到底為什麼?難道因為我有過一段辛酸的命運?」


陳澄波,首位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人,並登上報紙頭條新聞,使殖民地台灣的美術得以揚眉吐氣,並與日本美術界平起平坐。因此日治時期台灣地方自治運動領導者楊肇嘉曾感嘆說,入選帝展對提升台灣人的地位與士氣,比數年的政治運動還有效。 可見陳澄波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photo source: 《油彩精靈陳澄波:台灣美術菁英的生命傳奇》一書)

1. 從日本留學到中國教書
幾乎是孤兒的陳澄波,個性樂觀,本著對美術的執著,擔任完六年公學校教學職務後,於1924年到日本深造,當時台灣人留學日本多學醫,但陳澄波堅持留日學畫,因此得不到岳父經費上的支援,妻子張捷謊稱陳澄波赴日做生意,夫妻兩人暫時分離各自過著艱苦的生活。 年紀稍長於同學的陳澄波,苦學出頭天,1928年陳澄波日本美術學校研究科畢業後,打算回台貢獻所學,但當時的台灣沒有專門的美術學校,而且教職工作多為日本人所擔任,乃於1929年經日本文部省推薦,接受中國上海新華藝專聘請為西畫科主任,並在藝苑任教、昌明藝專任師範科主任。

2. 陳澄波重要事蹟
陳澄波得獎事蹟無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東京美術學校三年級的學生時期,於1926年以作品「嘉義街外(一)」首度入選第七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日本官辦的美術展覽會),是台灣人第一次以西畫獲得此殊榮,日本的大報《讀賣新聞》,對「嘉義街外」,有著如下的評論:「陳澄波的『嘉義街外』,將光線構圖靈活的應用,要表現這一點,必須要有不平凡的才能。」

其後入選多次並頻頻獲獎,帝展榮譽事蹟包括「夏日街景」二度入選(第八回帝展),「早春」三度入選(第十回帝展),「裸婦」四度入選,「西湖春色」入選第15回帝展。台展榮譽事蹟有「龍山寺」獲特選,「夏日的早晨」獲第三回特選,第六回台展無鑑查(免審查)展出資格。其間受邀參展各藝術類型展覽會等。 當時的陳澄波是家喻戶曉的美術人物,寫信給他,就算信封上只寫「台灣美術家陳澄波」或「嘉義市陳澄波」,郵差也送得到。
(photo source: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大量的作品中不難發現,陳澄波強調大自然就是他的畫室,並且以台灣風景為素材,畫出台灣、畫出台灣人的感情、畫出台灣美術的風格,是他一生努力的方向。

3. 回台推動美術
1932年日本攻打上海的「一二八事變」,上海緊急戒備狀態,而台灣當時是日本殖民地,陳澄波一家拿的是日本身分證,常遭受與日本交戰的中國人仇視,1933年陳澄波回到台灣,致力於推動台灣的美術。 1934年組織的「台陽美術協會」首次美展就引起台展(視台陽美協為對抗台展)與民族運動(視台陽為反日組織而讚揚)之間的爭議。台陽美協也成為民間最大的美術團體,規模和官辦的規模不分上下,除二戰期間停展,每年定期展覽持續至今。

4. 為美術從政
194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對政府充滿期望的陳澄波,向議員提出美術教育建議書, 但中國來的大員,心不在建設台灣,心裡只想著如何中飽私囊,陳澄波決定於參加地方自治的選舉,提升台灣美術教育,並於1946年當選首屆嘉義市參議員。

1947年228屠殺事件延燒到嘉義時,水上機場是嘉義地區最慘烈的一役,「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為了減輕嘉義的傷亡,派遣和平使者,進入水上機場談判,曾在中國教書的陳澄波會說北京話,亦在前往協商的行列之中。但另一邊政府軍隊因得到援軍補助,恣意妄為的展開血腥大屠殺與鎮壓,把前來的和平使者安上「帶頭滋事」的罪名逮補陳澄波等人,3月15日四位愛鄉愛民的嘉義市參議員柯麟、盧鈵欽、潘木枝、陳澄波,雙手被粗鐵線捆綁、背插木牌並遊街示眾後,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到槍決並曝曬3天。 陳澄波的大體歷經一番波折,終於被家屬帶回家後,妻子張捷,請人拍下的遺照,成為228屠殺事件,唯二的二張遺照之一(另一張為台北地方法院推事吳鴻麒)。嘉義人敢於反抗強權,保衛鄉土的精神,也為嘉義留下重要的一頁歷史紀錄。

張炎憲教授在2005年《尋回失落的記憶》書中指出:「嘉義市民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有的自動自發、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家園;有的充當和平使者,前往軍營,折衝樽俎;有的拿起刀槍,以肉膊身軀,抗爭不公,中 彈身亡;有的則無緣無故,遭人逮捕射殺,或被流彈傷亡。事件中,男性在前方對抗談判,女生則在後面包飯糰支援。漢人和原住民鄒族更攜手合作,共抗欺壓人民 的政權。這些圖像構成嘉義二二八事件最撼人心弦之處。」

(photo source: 《尋回失落的記憶》一書)

5. 遲來的榮耀
2002年,作品「嘉義公園」在香港的拍賣場以約2,416萬元(台幣)成交,創台灣油畫家最高價紀錄。2006年,作品「淡水」在香港富比士拍賣會以將近1.5億元(台幣)賣出,創下華人油畫世界拍賣紀錄。2007年,作品「淡水夕照」在香港佳得士拍賣會以約2.1億元(台幣)賣出,刷新陳澄波油畫拍賣最高價,也是台灣畫家油畫拍賣最高價。 雖然這些畫作,早已被他人收藏,都不是由陳澄波的家屬賣出,但這些遲來的榮耀,也印證陳澄波對妻子張捷講過的段話:「以後我這些畫可以讓你們過好日子」。

一代藝術家、嘉義市參議員陳澄波,因赴嘉義水上機場交涉和平事宜,卻遭逮捕於嘉義火車站前公開槍決。 成了228屠殺事件受難菁英中,唯一一位消逝的美術家。他擔任和平使者前往水上機場談判,被中國國民黨的軍隊補殺後,還不准家人收拾大體,以達殺雞儆猴之效,並有效恐嚇台灣人民不得參與政治。過去先人的犧牲,今日變成中華民建國100的「獻禮(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台灣人都在看馬政府的荒腔走板。

張炎憲教授推崇「陳澄波充滿熱情與理想,敢言敢行,以畫筆描繪台灣,以生命向獨裁者抗議,展現台灣人不屈的意志,其精神已是台灣藝術家的典範。」陳澄波以生命捍衛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就是台灣人該追隨的建國精神。


Reference:
李俊隆繪製、艾米莉編寫,《油彩精靈陳澄波:台灣美術菁英的生命傳奇》(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4)。
張炎憲,《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1995)。
張炎憲等執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6)。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尋回失落的記憶》(嘉義市: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5)。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
陳澄波:
http://zh.wikipedia.org/wiki/陳澄波


延伸閱讀:
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避重就輕,侮辱藝術與陳澄波
被掩蓋的228導火線
【影片】我是油彩的化身~陳澄波的油彩人生
【影片】拜訪陳澄波文化紀念館@嘉義市
護國台灣神-陳澄波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被掩蓋的228導火線

(photo source: 《尋回失落的記憶》一書)

228屠殺事件(The 228 Massacre),是終戰後台灣歷史上最重大的屠殺事件,也影響最深遠。不能輕易被忽略的是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的錯綜複雜。屠殺事件的決策階層、軍政層面、相關人員的責任,都藉由官方檔案史料的解密,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

但所謂「事件的導火線」,和小時候所習得輕描淡寫一句“由查緝私煙所引起的省籍情結”,似乎背後又隱藏了不可說的祕密,熟識中國人性格者,應該瞭解其欲蓋彌彰的特性。好奇的心理,引發更深入的探討。

屠殺事件的導火線,發生在1947年2月27日傍晚的緝煙事件所點燃,公賣局查緝員在台北市太平町的天馬茶房查緝私煙,煙販林江邁女士因走避不及被查獲所賣的私煙,林江邁希望查緝員不要把東西全帶走,歸還一部份現金和專賣局製造的合法香煙, 後來圍觀民眾漸多,查緝員葉得根在一陣拉扯之後,用槍托敲打林江邁的頭部,鮮血直流。查緝員被氣憤的民眾追捕之下,開槍誤擊在自宅觀看的民眾陳文溪(送醫不治身亡),加上派出所、警察總局、憲兵隊包庇肇事的查緝員,更引起民眾的激憤。

一向被定調為「查緝私煙」而引發的228,是煙販林江邁有錯在先,事實上,林江邁的長子林匏螺在1992年接受阮美姝的口述歷史訪問時,指出:「母親白天在後車站賣煙,傍晚以後就到孔雀樓下賣煙。我們是有牌的,不是沒有牌照的煙販,要提煙時,也都到後車站那裡提。」
所謂的查緝私煙,指的是查緝賣洋煙,而為何煙販會鋌而走險的賣洋煙,主要是公賣局在中國國民黨接收後,所製作的香煙品質低劣而且價格高,相對來說,進口的洋煙品質好、價格低就成了民眾的第一選擇(日治時期香煙品質好),而為了顧及生計,煙販只好兼賣洋煙。

而政府在取締走私問題時,除了沒有檢討因品質差價格貴不受民眾青睞的源頭問題以外,也沒有從走私的源頭開始查緝走私來台的貨物,查緝員寬以默許有勾結的商人走私,嚴以查緝市井小販並假公濟私的沒收私煙以外的合法香煙和現款, 威權政府的所作所為,已讓民眾不滿的情緒點點滴滴累積起來。

2月28日,民眾集結遊行仍得不到處理緝煙原兇的結果,行經專賣局時把局內的煙酒、火柴、桌椅、汽車、腳踏車等物品燒毀,但唯獨沒有動到現金。欲前往長官公署請願時,遭到公署衛兵舉槍掃射的武力鎮壓,透過中山公園的台灣廣播電台(日治時期台北放送局、今台北228和平紀念公園),向全台廣播「台灣自戰後政治黑暗、貪污舞弊、米糧外運、民不聊生,並呼籲民眾起來反抗,驅逐各地的貪官污吏以求生存」,消息傳到全台,抗議活動的蔓延到全台灣。

之後各地衝突擴大,地方人士與民意代表出面提出改革要求,3月1日成立「台北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這期間陳儀大玩兩手策略,一邊安撫台灣民眾,一邊致電蔣介石派兵來台鎮壓。 接著以國家軍隊鎮壓人民的國家暴力,展開無差別的射殺人民,軍民的武裝衝突,以及有計畫、有名單的捕殺社會菁英。

各地以武力鎮壓抗爭的「綏靖」,和清查戶口、搜捕可疑份子的「清鄉」,在全台恐怖的展開,3月8日北宜基地區,3月9日桃竹苗地區,3月13日中彰投地區,3月14日雲嘉南地區,3月7日高屏地區,3月18日花東地區,3月20日澎湖地區,根據1992《「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以人口學的推算,推算台澎在鎮壓和整肅的死亡人數約在18,000至28,000人之間, 確實數目迄今仍無法掌握。

其背後代表的不只表面看到的18,000至28,000的數字,失去孩子的父母悲痛不已,失去先生的妻子頓失依靠、其他親友斷絕來往,失去父親的孩子活在被警務人員不定時騷擾的世界,也失去國家選擇權的台灣人。這些要求一個廉能的政府,對公平正義有期待、對自由民主有嚮往、對人權尊嚴有堅持的犧牲者 ,被專制的政府打成是異端、叛徒、暴民。228變成固若金湯的「禁忌」,變成一段消失的集體記憶。

從此人民對政治噤聲,長輩常告誡小孩「有耳無嘴、不要參與政治」,影響台灣的政治生態,造成政治菁英斷層,劣幣驅逐良幣,黑道流氓、地方政客進入地方政壇,更方便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以利「整碗捧去」。228屠殺事件,是終戰後台灣歷史上最重大的屠殺事件,也影響最深遠,現在台灣社會的許多怪異現象,也都源自於此。

回顧228的導火線,政府不但沒有檢討228屠殺事件的起因,也在之後放出與事實不符的消息,
林江邁的頭部傷勢被槍柄打傷, 送往洪外科就醫,但國史館記載林江邁在事後被送往林外科就醫,院長林清安做證蓋章的答辨書上,說不知道林江邁之傷為何傷。

顯而易見,
228的導火線是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政府有錯在先,事發後又企圖加工要掩蓋事實,等到事實像滾雪球般大時,就用欺騙加以安撫,假意要滿足人民提出改革的要求,其實背地裡在尋求救兵,最後用血腥鎮壓的手段使人民噤聲,並持續恐嚇人民不得干政,以利取得永久的統治權。這就是威權政府的手段。

2012年總統大選,假如蔡英文落選,這些與政府立場相對的異端,即使做了對台灣有貢獻的事(發展生技產業南科高鐵減振工程),都將被構陷成污名化為貪污、弊案的犯罪者,像阿扁總統一樣被起訴求刑。如果馬英九連任成功,和中國國民黨立場一致的人護黨有功,即使以國家暴力對待國家人民,仍會被升官加祿,例如228屠殺事件時對人民採取最強烈手段的彭孟緝被升官,2008年中國陳雲林來台而打壓黨旗事件的王卓均升為內政部警政署長。打擊異己,維護既得利益,是中國人血液裡傳統的基因。

英國著名的政治諷刺評論家喬治‧歐威爾在《1984》寫到:「假定一個人要統治,要維持其統治,他必須顛倒事實。因為統治的秘密是用學習過去的錯誤的力量來相信自己的萬全。」從被掩蓋的228導火線,到2012總統大選,真相,就在台灣人的選擇。


Reference:
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政治憂思》(台北市: 麥田,2000)。
阮美姝,《幽暗角落的泣聲 : 尋訪二二八散落的遺族》(台北市: 前衛,2000)。
張炎憲等執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6)。
喬治.歐威爾著、邱素慧譯,《一九八四》,(台北市:桂冠,1994)。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尋回失落的記憶》(嘉義市: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5),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台北市:前衛,1993)。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http://www.taiwantt.org.tw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馬英九是台獨、民進黨的最佳行銷員

發現一些經年累月調查之下,有趣的統計數據可以參考
重點就是,馬英九是台獨和民進黨的最佳得力行銷助手 ^o^~
(photo source: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上圖是由「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1992年開始做的「台灣民眾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調查,可以發現1996-1997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明顯上升,有雙重認同者下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其實自1996年開始李登輝總統執政轉型台灣化,以及2000年開始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以台灣為主體的持續推動,造成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趨勢是穩健的在增加。有趣的是2008年馬英九執政開始,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不降反升,而且是持續快速的上升,而有雙重認同者(註1)則下降。可能是阿輝、阿扁總統時期播種的「台灣心」種籽已經開始在發芽,也有可能是阿九執政時大舉開放台灣與中國的交流,使更多人台灣人認知自己與中國人在各方面的落差,反而造成一種推力,把更多人推向台灣的認同。

(photo source: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上圖是做「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在2008年阿九執政後,「偏統和急獨」沒有「維持現狀再獨立」「永遠維持現狀」分佈高,但其實『主張「維持現狀」實質上也就是支持臺灣和中國大陸繼續維持分離和分治的狀態,但這些人和台獨支持者主要不同點是他們比較顧慮宣佈台獨可能招致中共武力犯台。』(註2)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共的武力威脅,選擇明顯台獨的人是佔大多數的。

(photo source: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上圖是做「台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佈」,阿九上任後,台灣人更喜歡民進黨了,哈哈哈,真是有趣的發現。

結論就是,阿九是台灣人、台獨、DPP的最佳得力助手 ^+++^


P.S.
《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是學者出身的林佳龍先生所主編的專書之一(2011年台中市立委候選人),其中林佳龍發表的「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一文中,主要在探討3個問題:
1. 新形成的臺灣認同的性質和內涵是什麼?
2. 什麼因素導致了臺灣人民國族認同的急遽變化?
3. 國族認同的變化對臺灣的政治發展有什麼重大的影響?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2001,"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新自然主義,台北市,pp. 217-266。

註1:一直有3-4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同時是中國人和臺灣人。對於這個現象較合理解釋應該是,許多先前的中國認同者開始願意承認自己也是臺灣人,但因為他們對中國仍有強烈的認同感,因此並不原在接受新的認同時即拋棄了原先的認同。(如上P.S. 出處 p.223)

註2:如上P.S. 出處 pp. 223-224



延伸閱讀:
陸委會/兩統計(交流)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