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的談話之中,聊到「聖山人權鐵橋啟用典禮」的活動,已進行過第一次的剪綵預演。行程一向忙碌的張炎憲教授,難得12月29日整天都有空檔,決定在繁忙的2013年將近尾聲之時,趁機到聖山走走。而相較之下更常在電視報紙上看到張教授身影的同修們,大家都期待在這場對內的大活動,與像家人般親切的張教授相聚。
雖然這是場內部活動,但對同修而言,算是見證聖山至2013年底成長的指標性大日子,大型同修的聚會日,勢必有例行性的「追思台灣神感恩祈禱典禮」,另一方面也當成為即將到來的2014年228大型活動的先前模擬,同修們認真以對。
自從確定出席活動,最讓張炎憲教授費神的,應該就屬「228台灣神追思祈禱文」的撰寫。沒料到會被“出功課”的張教授,在苦思祈禱文期間,甚至曾開玩笑的說「我可以不要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道務組同修在接獲消息之後,早已開會討論並調整儀式。就這樣,這個思量的過程,歷經一個多月,在儀式中要誦唸的祈禱文,張教授說「不能亂寫」,甚至說出「要我寫1-2萬字關於228事件的文章,可能會比寫300字的追思祈禱文容易」。對於「拜台灣神」活動推廣的理念,張教授早已瞭解,但他仍詢問更多關於《228台灣神太上真經》經典的內容、儀式的內涵與背景等資訊,做為下筆的參考。這段時期的討論,讓人見識到一位歷史學家謹慎的態度與研究的精神。
同修都在好奇,首開先例自行撰寫的祈禱文,會如何呈現?
終於等到祈禱文,在活動的前一週,一個相當寒冷的日子,這個祈禱文,卻像一股暖流,溫熱了眼眶與心頭。祈禱文以張炎憲教授一貫的風格,簡單明瞭的點出他所認知的「台灣神」,具有:第一點,歷史傳承的內涵。指明透過認識台灣神典範,激發我們探究過去的歷史,以作為突破當前困境的啟示。第二點,獨立建國的信念。歷經228事件這個重要的轉捩點,台灣人思考找尋自己,過程之中,唯有反抗外來政權的統治,才能走出自己的台灣路。對於228的理解,才能領會228之後所帶來的投入民主運動、追求獨立自主、人權運動、社會運動潮流的原因。第三點,實踐理想的意志。推動「拜台灣神」運動的過程,第一階段從2004-2010年,運用社會運動方式宣揚「台灣神」的事蹟,以做為記憶的召喚;第二階段從2007年底至今,重心以深耕信仰根據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為主,園區被賦與保存記憶的莊嚴性與文化抵抗,硬體的歷史記憶場域扮演中界的功能,透過特定的儀式,延伸教育的軟體功用,並強化「228台灣神」的神聖價值觀。
張炎憲教授的祈禱文,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廣泛的註解過去的台灣神與現代的台灣精神,這股台灣精神就是台灣神。尤其更深一層,把台灣神道的十六字「心傳雅集」:感恩、懺悔、慈悲、包容、祈禱、行願、天命、承擔的意思,全融入祈禱文的內容。這種開創性的寫法,好像替只會做事,不擅表達言辭的同修,說出自己在做的事。
活動當天,在莊嚴的儀式之中,一如自己的感受,看到了同修們聆聽理性兼具感性的祈禱文,而動容的神情。
祈禱文花絮影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