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福爾摩沙:王城再現》,認識17世紀的台灣

2003年在台南舉辦的「福爾摩沙:王城再現」特,是繼同年故宮博物院的「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特展之後展出,移到台南的展覽更有意義,在於台南即為17世紀台灣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地點。同名的《福爾摩沙:王城再現》即為導覽手冊。


17世紀的台灣,是原住民為主體的社會,不屬於中國的領土。這是事實,也給一直聲稱「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的人打臉。

「王城」指的是Zeelandia熱蘭遮城,因為清朝文獻中是這麼稱呼。


當然,17世紀就出現在亞洲地圖的台灣,已出現「北港」的地名,這段話很有趣,包含很多資訊在內:「1625年,荷蘭人第一次畫出一座島的台灣(更早之前是畫成三座小島),但用的是『北港』(Packan)這個名字。」北港(Packan)是台語發音,不用懷疑,應是當時原住民所留下的音。


在台南安平一帶(指Zeelandia一帶)出土的特定小罐子,稱為「安平壺」,卻分布到亞洲國家,這點也是台灣參與貿易活動的見證。


大員開港後,荷蘭人因對於勞工的需求,引進中國人到台灣。


荷治時期的大員,是世界貿易中,東亞重要的轉口港。


17世紀的原住民,尚未形成國家的組織,但是社會制度很民主,「是一種原始民主制」。


荷蘭人教原住民,用拉丁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才有後來的「番仔契」。


台灣原本活躍於國際貿易的功能,在清領時期被切斷,變成邊陲的小島。


台灣,可以選擇以自己為主體,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或以大國為主,變成只能依附的邊疆地區,是完全不同的命運與結果。17世紀台灣先後的遭遇歷程,已告訴我們結局。

(以上圖片翻拍自《福爾摩沙:王城再現》)

PS.
查資料時,不經意發現,2003年6月21日的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副總統參加「福爾摩沙—王城再現」開幕典禮〉,阿扁總統致詞時說到:「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應該先認識台灣的歷史,『福爾摩沙—王城再現』特展以本土的觀點來看十七世紀的台灣面貌與國際關係,讓台灣人更瞭解台灣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先人在歷經這麼多外來勢力的競爭下,仍然堅強奮鬥、克服困難,才有今日的台灣這個多元民主的社會。」台南人的阿扁總統,真用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