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颱風日,憶起齊柏林


尼莎颱風經過台灣,新聞報導著「屏東佳冬焰塭村"淹水牆"紀錄歷年淹水高度」,災區的災情,與電視前的人無關?漠視土地、海洋的求救訊息,局外人會不會是下一個災民?

齊柏林在《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的「活在被包覆的世界,甘心嗎?」寫到:

我的生活範圍大都在城市裡,公務員的日子過得算是穩定。現在的城市生活像是一個安全的網絡,把個人包覆其中,隔絕了自然,看不見災害,看不見破壞。如果選擇一輩子躲在城市裡,不往外探索,人很容易有種錯覺,覺得世界十分安全美好,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

超市買得到任何你想吃的農產品,天氣熱就開冷氣,假日就到大安森林公園和建國花市逛逛,接觸一下所謂的「大自然」。人生也可以選擇最穩當的路,選擇什麼都不去看、不去想,日復一日地工作,等待退休的那一天,領著一筆錢,好好度過餘生。


純樸的文字記載,流露他細膩的思緒,寫出一般人的生活日常、心裡現象。「都市人」和大自然隔離得很遠,明明是海島子民,卻對山、海如此陌生,戒嚴時期的山禁、海禁,的確發揮了作用。

齊柏林喜愛在颱風過後去空拍,並不是刻意去拍山河如何變色、或不良工廠如何趁著颱風夜將河川染成彩虹河的畫面,單純是颱風掃除了空中的雜質,天空恢復了乾淨、鮮豔的本色。如果你曾在颱風剛離開時,抬頭仰望,會發現天空的顏色是如此湛藍,一如齊柏林形容的清澈。

第一次聽到齊柏林的名字,還誤以為是一個漢譯的外國人名字。其實他也是長大後,才知道「齊柏林」是一戰時德國發明的飛行器名稱,不知情的父親剛好幫他取了飛行船的名字。

也許是因為《認識台灣》的紀錄片(2013/11上映),而知道齊柏林導演這位人物,刻版印象把他想成是有台灣心的外省第二代、人面廣的公眾人物。閱讀他的著作《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2013/10出版)後,反而認為他是與你、我一樣的平凡人,一個很努力要實現夢想的普通人。

念高職時,他只是對拍照偶爾有興趣,會拿著爸爸的老相機,去拍些大自然景物。畢業於普通的工業管理科,曾一度以拍攝美美的室內設計案件的雜誌為生,久了反而提不起勁照像。1990年進入國工局,空拍記錄高速公路的興建過程,開啟他從空中俯瞰拍攝的視野(經過克服空拍的種種不適)。公務之餘,租用直升機從空中拍攝地景的昂貴費用,實在不是他可以負擔,還好在他與直升機公司熟識後,一有機會就“搭便機”拍照。

此時的他,只是對高空拍地景有興趣,拍的照片還是放在家中自我欣賞。有些類似一般人到觀光景點會拍照,但某物背後的意義或歷史卻不太明白所以然。

偶然的機會,從1998年開始,《大地地理雜誌》發表相關議題需要照片時,會請齊柏林支援照片,促使他更了解所拍照片的相關知識,例如西台灣沿海魚塭、蚵架等空拍下美麗的幾何圖形,背後卻代表著超抽地下水致地層下陷、海岸線淪陷於人工設施等環保議題。

他意識到,原來他空拍的照片可以發揮作用。

看著地景不斷快速的變化,高樓平地起、山林迅速消失、河床砂石被一卡車一卡車載走、河川似月娘陰晴圓缺染成不同顏色,朋友告誡他不可發表照片,擋人財路後果難料。但他好像也跟著天地同悲,加上自己與日俱增的年紀、身體在高空飛行搶拍鏡頭的職業傷害等,各方面都要與時間賽跑。2009年莫拉克颱風是關鍵的臨門一腳,地表「深層崩壊」的規模,讓他嚇一大跳:

我深深覺得,這樣的記錄工作不快點做,可能以後也就來不及做了。我們只記得災難來臨的慘烈狀況,卻從未從頭去細究,何以災難會發生?我覺得,記錄工作的意義不僅是單純記錄台灣這片土地的景色、樣貌,還能進一步去觀察和警戒環境災難。

種種堆疊的因素,20年空拍經驗的他,見證山河的傷口血淚,立志「拍攝一部記錄全台灣的空拍影片,就是《看見台灣》」。經過幾翻思索決定辭去再3年就能退休的公務員職務,投入拍紀錄片的“萬底深坑”。「這咁有可能?」是大家的好奇。

新手的他,拿房子去抵押換資金,傻勁與勇氣十足。

專業的攝影鏡頭,其他國家的公共電視像NHK、BBC有這樣的基本設備,如美國高空拍攝高速公路上警匪追逐的新聞畫面,就是用特殊的拍攝系統(內建陀螺儀穩定器,抵抗震動、提供穩定平順的畫質),才能不被直升機的振動影響,但台灣卻沒有。他投入2千多萬買特殊拍攝機器。

他和一般人一樣,專業領域是強項,之外仍有許多不知道的,所以一直在摸索、學習新的事物。

他想在紀錄片的結尾,製造雙腳踩在土地上的畫面,但是如何在稻田做出大腳印?地點選在有大片稻田的東台灣花蓮玉里鎮,一群沒有稻田繪圖經驗的人,在「玉里鎮稻米品質暨殘留農藥快速檢驗站」的李曉奫站長帶領設計下,先在地籍圖畫出腳印(透過全等的三角形畫出),再用竹竿加尼龍繩在稻田把圖形圍出來,過程之複雜。

他想為紀錄片配上有感情的旁白,曾一度用自己的聲音,結果卻怎麼都不ok。透過關係請吳念真導演來看片子,最後爭取到吳導阿莎力情義相挺無償錄製旁白,「非常有感染力的『吳式語言』」、「聲音與話語帶有庶民草根力量的味道」,搭配講述美麗台灣以及環境議題的空拍片,齊柏林、吳念真、《看見台灣》,榮耀彼此。

台灣第一部以空拍紀錄片方式,喚起眾人對土地的注視,背後是期望更進一步預防災難成形。

齊柏林,被認為是一位紀錄片導演、一位攝影師、一位環境保護運動者,《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書籍,呈現出他是一位平凡如你、如我的人。然而當他飛得比別人高,看到的眼界更開闊,決定取捨、選擇放棄、願意承擔,過人的堅持加上不怕死的精神,克服種種挑戰,勇敢向前,為創造台灣美好的環境而努力。

在風雨成災的季節,就會想起齊柏林,願意付出一切為土地發聲,平凡但努力提起勇氣去逐夢。


後記:
得知齊柏林導演發生空難意外的第一個反應是:願齊導化成一股正面的能量,繼續在天上發揮無形的影響力,讓台灣被全世界看見。

在「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一個奉祀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之地,有訪客說聖山是「一座台灣祖廟」的精神概念;有人覺得聖山是「一座戶外民主教室」;有人認為聖山是「sacred」(神聖之地)。聖山的台灣神社,已將齊導請入祀修行,這股匯聚的能場,默默眷顧著台灣。


延伸閱讀:
圓神: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
07/28-08/13 「飛閱台灣」齊柏林紀念攝影展.台中場
台灣神社落成暨眾英靈入祀大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