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盧千惠教授把此故事延伸到哪個層面呢?
消滅「虎姑婆」的運動,開始展開。不滿清朝統治的人們,聯合在一起反抗不公平的政府。台灣人把這樣的運動叫做「抵抗運動」。但是,清朝把參加抵抗運動的人,叫做「暴民」,或捉或殺了,很多台灣人因此而受害。
盧千惠著/戴壁吟繪,2005,"虎姑婆",《給孩子們的台灣歷史童話》,玉山社,台北,p.106。
歷史的詮釋權,因立場、角度的不同,取自己所需要的加以放大,另一個面向則被無限縮小。
另一篇「鴨母王朱一貴」的故事,與「虎姑婆」的故事,其實是相呼應的,為了打消人民的反抗意志,把朱一貴的角色醜化。
台灣的歷史出現過很多英雄,當社會需要的時候,他能勇敢接受使命,帶領群眾和不公義拚輸贏,推動或改變社會向前邁進。英雄的胸膛永遠向前,不會讓敵人看到他的背後;他知道正義有時會有模糊不清的時候,但是深信邪惡必敗。統治者不願意讓台灣人擁有這樣的英雄。滿清政府改寫朱一貴的生涯,語帶嘲笑的劇本就這樣一直傳說下去。台灣人可以這樣不加思索地藐視自己的英雄嗎?
盧千惠著/戴壁吟繪,2005,"鴨母王朱一貴",《給孩子們的台灣歷史童話》,玉山社,台北,p.114-115。
從台灣歷史的演進,不難發現,有反抗意志的英雄,總是被刻意的貼上標籤,荷蘭人說郭懷一是暴民,清朝人說朱一貴是暴民,1947年在台灣的中國人說台灣人是暴民,現在,中國國民黨說台灣人是暴民;由此不難發現,「暴民」的標籤是污名化、醜化的最好方法,日子一久,沒有是非對錯,只有灰色地帶。
這樣嘲笑的劇本真的無法改變嗎?正名雖然不易,根深柢固的觀念雖然難根除,還是需要去正名,從有形的台灣正名運動到無形的追思、感恩228台灣神,都不要被中國思想奴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