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避重就輕,侮辱藝術與陳澄波

(source: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

張炎憲教授的看法mp3


此為師大拿到計畫,委託果陀劇場演出,音樂劇中演出的部份:
1. 陳澄波很浪漫的追求藝術,把妻子留在台灣,到日本學習美術,強調浪漫與家庭觀
2. 在日本學畫時很努力,畫圖很有名
3. 228時,做為和平使者代表
4. 結束

從演出內容不深入觀之,編劇的導演,沒有瞭解陳澄波?
以為演員穿得美美的來唱歌、跳舞、歡樂氣象,就可以呈現油彩的化身-陳澄波
其實是對陳澄波和藝術的侮辱

陳澄波在228中的重要性:
陳澄波是一位可以突顯內心世界和外在殖民統治關係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得到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
其中的特殊點,在於殖民地的人,去日本讀書
而以前年代,認為讀藝術不能賺錢,所以需要相當的勇氣,才會讀藝術

拿到帝展是重要新聞,台灣、日本的報紙刊出此消息
因此從事政治運動的人說,拿到帝展贏過做政治運動的曝光率,更進一步提高台灣人的地位

一位台灣人到日本拿到帝展,台灣人的感受如何?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到底這位藝術家在追求什麼?

去中國教書約3-4年,就回台灣,他的想法又是什麼?

畫作多是嘉義(故鄉)的景,他在想什麼?

國民黨時代,他競選嘉義市參議員一位藝術家參選政治,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國民黨的軍隊來了,發生228,去嘉義水上機場當和平使者談判,被國民黨政府抓起來,槍殺,為何會如此?

被槍殺後,家人的生活又如何?家庭怎麼熬過那段艱苦的日子?

陳澄波是228唯一一位消逝的藝術家,現在的美術節(03/25),也是他受難的那一天,有其歷史評價,但編劇為了迎合國民黨,不敢演出真相,避免衝擊國民黨嗎?


Aries的感想~~~

國民黨利用完莫那魯道,又要利用陳澄波了嗎?
(莫那魯道不是只抗日,而是抗暴,如果當時是國民黨統治而非日本,莫那魯道起義國民黨,結果不一定會失敗

陳澄波,何許人也?

他,是油彩的化身,畫筆似劍,揮灑出氣勢磅礡的繪畫世界。畫作〈嘉義街外〉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是台灣第一人。為台灣美術運動揭開序幕,繪畫燃燒著他高昂的生命。228事件爆發後,被推為和平使代表之一,卻被綁赴嘉義火車站前,槍斃示眾。

熱心推展台灣美術運動,充滿正義感與理想性、熱心公益的個性,是台灣人要實踐推崇的台灣精神。


國民黨現在一一消費消逝在他們手上的台灣菁英
若真有心,為何現在才著手修復陳澄波畫作?
若真重視,以前國民黨執政的年代,為何不把這些重要人物,放進教科書裡?

當時陳澄波相當有名,只要寫上「陳澄波」三個字,信就可以寄到他手裡(上圖)
其重要性,不用多說

他因為個性特殊,所以畫作也有其繪畫特色

在嘉義市的「陳澄波文化館」與「228紀念文教基金會」,現在由其子陳重光老師維護(上圖)
館藏相當豐富,除此之外,更多資料外借在嘉義市的文化中心等地展出

陳重光老師當年目賭父親被槍殺,受訪時眼眶泛紅的敘述那段過去
並說明在白色恐怖時期,被國民黨點名做記號與被陷害經歷
以及其家人在228大屠殺後所受到的煎熬,並擔憂台灣目前的時局(2009年)

陳重光老師默默的在做著文教的工作,如果國民黨不是在利用陳澄波,為何不宣傳「陳澄波文化館」的館藏?
推測因為文化館與「228紀念文教基金會」有關連,館內呈現大量爭取人權的過去歷史,是國民黨所不願觸碰的過去

有相當年紀的陳重光老師,長年關心人權議題,常全國走透透參加國際人權論壇
現在這種避重就輕的呈現音樂劇情節,是國民黨想變相利用陳澄波、陷害陳重光?!

日治時代的台灣人,在那個年代,會到中國,多是去日本在中國的租界地
但國民黨急著突顯陳澄波到中國教過書,想要做某部份的連結,合理化現在國民黨人士頻繁與中國“交流”的事實

其實從另一方面來看,陳澄波因為會說北京話,228後前往嘉義水上機場交涉,為台灣人民爭取和平與人權,被捕後,被遊街示眾後槍殺(落後的中國式“處置犯人”手法),不淮家人收拾大體任其暴曬,這就是與中國有絲絲關連的後果,台灣人三思啊?

陳澄波的故居,現在出租為「咱台灣人的冰」店)


延伸閱讀:
在人家的墳前放鞭炮
【影片】我是油彩的化身~陳澄波的油彩人生
【影片】拜訪陳澄波文化紀念館@嘉義市
台灣美術界的領導者-陳澄波
護國台灣神-陳澄波
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
台灣神陳澄波寫給女婿蒲添生的遺書
【影片】二二八藝術與人權巡迴演講記者會
【錄音筆記】藝術與人權,由畢卡索的格爾尼卡談起
行願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原住民.分布常識

(photo source)

認識台灣原住民的分布,是身為台灣人應有的 common sense
不用死背,用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記住了

高山族九族、平埔族九族,以及後來正名的高山族群

1. 高山族九族 (見上圖)
沿著中央山脈,最大的三個族是「泰雅、布農、排灣」
和排灣很類似但更古老的「魯凱」
南投一帶的「鄒」
東台灣的「阿美、卑南」、人之島的「達悟」
新竹苗栗一帶的「賽夏」

(photo source)

2. 平埔族九族 (見上圖)
西半部的南部「馬卡道、西拉雅、洪雅」
西半部的中部「巴布薩(貓霧捒)、拍瀑拉、巴則海」
西半部的北部「道卡斯」(唸快一點會變大甲)
北部的「凱達格蘭」
原在東北的「噶瑪蘭」(2002年正名,唸快一點會變宜蘭),後遷徙到花蓮豐濱鄉的新社,多姓偕

3. 後來正名的高山族群 (見上圖)
台灣的內陸南投的「邵(2001)」
從泰雅正名出來的「太魯閣(2004)、賽德克(2008)
從阿美族正名出來的「撒奇萊雅(2007)

從後來正名成功的高山族群年份,可以發現都是在阿扁總統時代正名成功的
誰才是真的把原住名當人看?
大家心裡有底吧!?

先瞭解原住民族的地理空間,才不會資料老是看得霧剎剎

另外的小常識
重捕魚者為:達悟、阿美
母系社會:阿美、卑南、西拉雅,其餘為父系社會(噶瑪蘭是否為母系,尚有爭議;達悟是母、父兩者並系)
並不是所有的原住民,都是母系社會(母系社會有年齡層組織的運作)
倒是中國古代,有可能是母系社會,後來才演變為父系社會,如女媧補天、太極的「一元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產過程)都是的例證

以前,中國已經“做古”的鐵路,老師會要求背下來,因為考試要考“過期”的東西
真是好笑的國民教育
現在,自己來教自己認識台灣~~~


延伸閱讀:
《你不知道的真相》(18)讓原住民享有「國中之國」的真正自治
從《賽德克‧巴萊》看異族壓迫的文化毀滅與靈魂覺醒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戀戀阿里山-顛倒事實的洗腦統治

(photo source)

這是公視嗎?優質的公視跑到哪裡去了?

公視播放的「戀戀阿里山」節目,越看越怪,原來是「中天首部自製大戲」,難怪那麼匪 @@

中時電子報這麼介紹,《戀戀阿里山》述說大時代愛情因1949年國共戰爭、兩岸分治所導致的愛恨情仇,以3段橫跨40年的愛情與親情的故事,描繪大時代的變遷。

光是看一段,就發現這部戲很怪,怪在哪裡?
醜化台灣人 & 扭曲事情
這是小時候的戲劇場景,沒想到,在馬英九執政後,這種褒外省人、貶台灣人的時代又回來了
劇中講北京話的人,一定是好人、過著好日子、有錢的富家人、穿著光鮮亮麗、知書達禮有學問、溫良恭儉讓……,反正就是“媒體捧在手心的馬英九”的影子
劇中講台語的人,一定是壞人、三不五時找人幹架的流氓、生活潦倒的窮人、穿著隨便、頭髮凌亂、講話粗鄙無禮……,所有不好的形象都在台灣人身上就對了,很恨台灣人喔?!

這種貶低台灣人形象的事,騙騙不懂事的小孩還可以,以為正常人看不出其中操作的手法嗎?

支那人最喜歡抹黑和捏造謊言,其實該戲所塑造出來的負面台灣人形象,講的應該是1945年8月後來台的大量中國難民,而舉止談吐得宜的其實是台灣人,有史為證:

1946-47年,美駐台大使館副領事George Kerr,在《被出賣的台灣》的「奸商政府」,這麼紀載著國民黨的骯髒軍人:「台灣人的失望不是沒有道理的。自從台灣的富裕很快傳遍中國大陸之後,成千的江湖郎中、騙子之流便湧向台灣……」
「搶劫案件不斷在三個階段發生。從1945年9月起至年底的搶劫為最下層軍人所為。只要無人在場看顧的東西,或能輕易移動的物品,都成為這些毫無紀律的軍人的目標。這些屬於初期的偷竊幾乎每個都市、每條街上都發生過;郊區或村莊,只要有國民黨駐紮的地方也就有這種事情發生。
第二階段的搶劫是國民政府高級軍官所為。他們利用安排在各港口的先遣人員開始將軍用品和日用品運往大陸。最後陳儀及其親信將所有工業原類、儲備的農產品以及日人移交或被充公的財產牢牢控制住。到1946年年底以前,龐大的儲備品均被一掃而空。」(註1)

歷經日治、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著名國際法學者彭明敏在《自由的滋味》,也寫到:「軍艦開入船塢,放下旋梯,勝利的中國軍隊,走下船來。第一個出現的,是個邋遢的傢伙,相貌舉止不像軍人,較像苦力,一根扁擔跨著肩頭,兩頭吊掛著的是雨傘、棉被、鍋子和杯子,搖擺走下來。其他相繼出現的,也是一樣,有的穿鞋子,有的沒有。大都連槍都沒有。他們似乎一點都不想維持秩序和紀律,推擠著下船,對於終能踏上穩固的地面,很感欣慰似的,但卻遲疑不敢面對整齊排列在兩邊、帥氣地向他們敬禮的日本軍隊。 基隆火車站非常髒亂,擠滿了骯髒的中國兵,他們因為沒有較好的棲身處,便整夜都閒待在火車站。當火車開進來時,人們爭先恐後,擠上車廂。當人群向前瘋狂推擠的時候,有人將行李和小孩從窗戶丟進車裡,隨後大人也跟著兇猛地擠上去佔位子。我們總算勉強找到座位,開始漫長而緩慢的行程。從破了的窗口吹入正月冷冽的寒風,座椅的絨布已被割破,而且明顯地可以看出,車廂已有好幾星期沒有清掃過了。這就是「中國的台灣」,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日本的台灣」。我們一生沒有看過這樣骯髒混亂的火車。
……漸漸地,我從父親的言談中得悉日本投降、中國軍抵達高雄、以及其後公共生活迅速腐化的狀況。無疑地,國民黨正在把我們拉低到與中國大陸混亂生活一樣的水準。」(註2)

這種情況遍及全台灣,連在花蓮也是如此,張玉禪(張果仁醫師的牽手,張果仁父親是開拓花蓮,深耕教育的張七郎醫師,2人在228時被國民黨屠殺),這麼回憶當時: 「四月初時,兵仔(國民黨軍隊)來花蓮,阮大家就在街仔路排著,看著兵仔。怎麼形容這些兵仔呢?中國兵仔跟日本兵仔差真多,中國兵仔像是乞丐,古早的乞丐都揹著鼎(鍋子)啦!雨傘啦!中國兵仔也一模一樣,揹著鼎、雨傘啦!咱們想看一下這些打敗日本兵的中國兵長得怎麼樣?結果像乞丐一樣。」(註3)

李筱峰教授在《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寫到:「標題「蔣女士‧105‧中國領導人的寡婦死亡」的報導中,整篇文章從開始到結尾都不斷強調一件事,就是蔣宋美齡A了美國的錢,報導中也呈現了蔣政權在大陸時代的腐敗。

「他們是賊,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賊。」

「他們從我們送給蔣政府的上10億美金裡,偷取了將近7億5千萬美金。他們偷了這筆錢,而且將這筆錢投資在巴西的聖保羅,以及就在這裡,紐約的房地產。」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的對華白皮書,把蔣政權的貪污腐敗,淋漓呈現。白皮書的序言中,說:「腐敗是國民黨政權崩潰的致命因素。」」(註4)

日本雖然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但至少是認真在建設硬體設備,軟體部份也有顧及,並移植明治維新的西化與現代化經驗,培養出來的國民水準,一定不會比戰事連年的中國人差,否則怎麼會在日本投降,二戰盟軍還沒派人來接收台灣的這段空窗期,社會秩序人人自律?

反觀中華民國,兩蔣時代只是把台灣當成“反共的根據地、跳板”,恐怕是破壞多於建設吧?!

這一類貶低台灣人、捧中國人LP的節目,日以繼夜的在對人們洗腦,造成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國家認同的混淆,果然如英國著名的政治諷刺評論家喬治‧歐威爾在《1984》寫的:「假定一個人要統治,要維持其統治,他必須顛倒事實。因為統治的秘密是用學習過去的錯誤的力量來相信自己的萬全。」(註5)

看到這裡,你發現其中的詭異了嗎?


註1: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1991,"奸商政府",《被出賣的台灣》,前衛,台北市,pp.117-138。
註2:彭明敏,1988,“回到台灣和大學生活",《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前衛,台北市,pp.63-65。
註3:沈秀華,1997,"從醫生娘到農夫的艱苦歷程-張玉蟬(其夫張果仁)",《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玉山社,台北,pp.156-157。
註4:李筱峰,2004,”掀起「偉人」的蓋頭來”,《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玉山社,台北,p.44。
註5:歐威爾著、邱素慧譯、范國生導讀,1994,”第二部”,《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 four》,桂冠,台北,p.145。


延伸閱讀:
這些照片一定要給台灣人看/日治時期的台灣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日治時代的台灣(二):近代化的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
認識台灣小叢書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從番路柿餅看馬政府團隊

(photo source: 番路鄉農會)

友人帶來一盒番路柿餅,引發好奇與討論
重點不在吃,而是文化的深層內涵~~~

說來真丟臉,這是第一次聽到「番路」這個地名,番路因鄰近阿里山,早年是鄒族人出入阿里山的必經之地,原本是含有貶低、歧視的地名,番路,現在反而變成此地的主人是原住民的微量證跡之一。

(photo source: 台灣概導)

相較之下,因升格而更改行政區域名稱的新北市三重高中,可能會改名為「新北高中」,以後誰會知道新北是什麼意思,時間一久,也忘記「三重埔」原是個近溪河的地方了。

話說回來,番路的柿子,佔全國總生產量的80%,新竹有名的柿餅,原料柿子(脆柿)也是番路所產。新竹因為風大(竹風蘭雨),所以新竹的柿餅,是用天然的方式風乾的,但番路沒有這種氣候條件,所以採用室內「冷熱風乾燥法」製作。

有趣的是,柿子是番路產的,但等到新竹的柿餅紅了,番路才把這項農產品學回來,把自家產的柿子做成柿餅。

農會是國民黨執政之下的畸形產物,甚至是特定人士的提款機,就算做出一點點些微對農民有利的事,本來就是應該的,小小的番路鄉農會,可以用柿子研發出多樣柿子農產;擁有全國性資源的農委會,一天到晚出國考察,也沒想出辦法把台灣盛產的香蕉,變成蕉餅或香蕉綜合果汁或其他外農產加工品外銷。農委會,就算用抄襲的,香蕉也可以變出幾種產品吧?!真的這麼沒有心做事嗎?

歷史記憶和吃是相結合的,從一樣小小的農產品,就不難發現,對於一個什麼都不知道、沒辦法、看報紙才知道的政府,還要它做什麼?

台灣人,當真要像馬英九市長執政下的明治橋(後改名中山橋),橋體被切割後,屍塊“暫厝”在異地,永不見天日,還痴痴的相信會被另找地點重建保存?

比照無法兌現與一改再改的競選承諾,你還相信馬英九開的競選支票嗎?


延伸閱讀:
台灣概導-番路鄉概況
Simon Lan的挪威旅攝-[新竹]新埔曬柿餅
全國碩博士論文網:柿子產業文化之探討—以番路鄉為例
民視新聞-百年中山橋遺址 慘遭「活埋」
明治橋二代目之最後遺容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發現台中山線~角落的古蹟

台灣在中國大LP主義之下,原住民的一切代表nothing
但留心去找,還是會發現一些微量的痕跡
台灣有很多關於「社」的地名,如「社口」,表示是「部落的入口」

在日治時代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調查下,原住民才開始被分類稱為「族」,有今日分類的雛型而延用至今,之前都是稱為「社」「部落」


(photo source: 胡家瑜.崔伊蘭主編、台大出版中心,1998,《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市。)

巴則海族(Pazeh),是中部山縣的平埔族
台中市神岡區僅存的遺址,若不是專家帶領解說,是怎麼也找不到的
(神岡區公所的網站未記載)

(photo source: 台中市神岡公所)

台中區分為山線、海線、屯區三部份
山線的神岡,一些有趣的發現,就在角落

東門遺址(下圖):
正面:「平埔族岸裡大社東門遺址」,背面「史蹟東門拱衛」,側邊「源流根本 子孫莫忘」
這是2000年立的碑,已經看不出東門的遺跡,但側邊的「源流根本 子孫莫忘」,倒是說明了一切~祖先是平埔族巴則海族

南門遺址(下圖):
正面:「平埔族岸裡大社南門遺址」,側邊「此柱北邊十公尺處即為原址 源流根本 子孫莫忘」
南門的遺跡雖然也被取代了,但附近的巷弄還是看得出原來部落蜿蜒的道路


總通事舊宅遺址(下圖):
正面:「岸裡大社總通事舊宅遺址」,背面「史蹟 末代通事潘永安宅 大社五十五番地」
通事指的是原住民部落的代表,與外界的中間人
這但這個位在樹叢後面的遺址(左下圖),到底是要不要讓他人知道這裡是舊宅遺址呢?是先選址好,才被樹叢遮起來,還是先有樹叢,才選址在角落呢?背後是有不同函意的


信仰的變遷:
巴則海族原本有其信仰,但隨著農業化和漢化的影響,也開始拜土地公(下圖),以祈求農產豐收

另一個例是,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台灣,也影響巴則海族的信仰
大社教會是從台灣的南部,因為醫療的關係傳播而來,接著也傳到更為內地的埔里
大社教會(下圖)在岸裡大社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中部最早的教會
初期在民家傳道(下圖右,現為動植物的家),後來才有教會


因此,也可以看到基督徒的墓園(下圖)
從「潘腓力阿新歷代墓園」的名稱,不難發現巴則海族的痕跡
(右下角)左邊的空地即將大興土木蓋房子,建商還砌了一道高牆,試圖把墓園區隔開


岸裡社頭目「潘敦歷代墓園」也在此


台中市東勢區下城里為客家庄
原本有「日升門」「月恆門」兩處,現在僅存
月恆門
不遠處還堆有先民開墾時的大石頭,真不知當初是怎麼搬運的... XD


門有防衛的功用,上方左右圓型槍眼、下方左右方型槍孔,有監視功能

前方一座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小橋(下圖上)
夏日的溪水依舊冰涼,平時是洗衣服交換感情的場所(下圖下)

沒想到隨便一算,就是一座比自己年紀大的老橋(建於1940年)
金門橋,推猜,名稱應該是後來改過的吧?
二戰時,水泥都被拿去用了,所以用糯米、石灰、黑糖來造橋
富彈性的材質,在921大地震時,完全沒有損傷,是不是先人比較聰明呢?

在台灣,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落,可能就藏有文化意涵
文化,就在細節,由自己來發掘與保存


延伸閱讀:
夏季學校:台灣客家文化再現與創新研習營
台中市文化資產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台灣傳統糖業發展-從台灣看世界蔗糖史

溫振華教授的演講,從台灣傳統糖業,講到世界蔗糖史;再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傳播作物;聊到清朝時彰化南瑤宮是全台最大的媽祖廟;再談到日治時代,台灣有90%的蔗苗在新社培育,以及白冷圳特殊的虹吸管景觀。

聽溫教授演講就像在聽台灣在地的故事,親切和藹說著這塊土地的故事,與台灣人息息相關的過去點滴。

演講mp3


簡報檔(溫振華、李宗信
時間:2011年9月30日(週五) 10:00~12:00
講者:溫振華教授(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講題:台灣傳統糖業發展
地點: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沒文化,走出台北就是鄉下”,天龍國的人,總是這麼想
下圖這是台灣早期的蔗車(榨蔗石車)

(photo source: 溫振華)

而稻米和蔗糖,是台灣傳統兩大產業,曾經的重要的兩大產業,為何不再受重視?
在琉球,黑糖被保留下來,成為名產之一,台灣呢?

其實瞭解台灣傳統糖業的發展,可以小窺大
進而探討全世界蔗糖業傳播的路線,以及世界蔗糖史

(photo source: 溫振華)

第一個蔗糖技術發明中心,在印度,向東西方傳播
台灣的蔗廍,西部以石車為主,東部發現木製蔗車(下圖),why?

(photo source: 溫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