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總統開門》-複習阿扁 (4)

看著原住民電視台,想到是2005年開播,扁政府的政績;感受現在經濟蕭條不用講都慘慘慘,想到2000-2008年有人用口頭抱怨經濟不景氣的不實話語;望著阿扁總統氣色不佳的出現在新聞上,懷念阿扁總統那像鄰居般的招牌燦爛笑容。

我可以持續每日唸一本《228台灣神太上真經》的經典迴向給阿扁總統 ,與為阿扁總統祈禱。唸經迴向與祈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為在乎的人付出的方式之一。

在2002年出版的《總統開門》一書,看到阿扁總統在官田老家的場景,這個家還在等著阿扁總統。


(photo source: 翻拍自《總統開門-打開民主世紀之門》)


阿扁總統當初在書的尾聲處,留下這張照片與一段話
「實現理想的道路
不可能是一條直線,
不論路再怎麼崎嶇迴旋,
一定要不斷向上攀升,
步步向前……」

這也是2002年的阿扁總統,留給以後的阿扁總統的話~~~


(photo source: 翻拍自《總統開門-打開民主世紀之門》) 

期許我們一起每日祈禱,並且真誠相信祈禱的力量。

延伸閱讀:

《總統開門》-複習阿扁 (3)
《總統開門》-複習阿扁 (2)
《總統開門》-複習阿扁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迷思在228的超渡活動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迷思在228的超渡活動


(source: 二二八通訊 2012.08

這些所謂「撫慰228受難者之靈」的超渡法會,
超什麼?
渡什麼?

「高僧」何德何能,敢以高姿態來以上對下?

佛法的精神何在?

能夠為「公理」、「公義」犧牲的228菁英,
不是「天使」是什麼?

祂們行持「菩薩道」,不是「菩薩」是什麼?
會比社神之媽祖、王爺公地位差嗎?

「法師」放焰口,施食糖果、餅乾給228之靈,
就是矮化228為公理公義犧牲之神。

KMT到現在還如此作為,
是否崇尚加害者為神「入祀忠烈祠」,而鄙視受害之犧牲者永為「鬼眾」?

凡有骨氣的228受害者家屬,要自尊自重,不要參加此「宗教洗腦」的「法」會。

要尊崇228受害者為「台灣國神」、「菩薩」、「天使」,以祂們的「奉獻」為榮,推動台灣民主建國為志業。
(撰於2012/08/16)

延伸閱讀:
228護國台灣神專區
228英靈在天哭泣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黑熊在台灣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台灣有黑熊?台灣黑熊會咬人?熊掌、熊膽等物是補藥?這可能是一般人對熊的迷思。

世界目前熊的種類區分為八種,台灣黑熊屬於台灣特有亞種,也就是說,在亞洲分布胸前有「V字」的熊之中,台灣黑熊只分布在台灣,別無他處。根據研究,目前 只有台灣黑熊會做窩。台灣黑熊的主食是果實等植物,有時也會食用山豬、山羌等。牠不只是遠距離種子播遷者,也是山林的指標物種。


台灣的森林覆蓋率有58%,可接受的承載量是5,000-6,000隻台灣黑熊,但事實上,預估現在的台灣黑熊只有300-800隻。無正確台灣黑熊數量的主因,是政府每年只編列200萬的保育經費,對於台灣黑熊普查並無進一步的計畫。

在原住民傳統的文化,布農族認為獵殺台灣黑熊幾乎是一種禁忌,主要是熊與人的型體、腦波接近,因此獵殺台灣黑熊也與殺人幾乎畫上等號。如果真的不小心看錯 打到熊,獵人會變成“帶賽的人”,需要經過儀式、隔離的沉澱,否則無形中的不祥之氣,會影響作物敗壞等不好的事情發生。但隨著漢人文化的影響、原住民傳統 文化的變遷,從前打到的獵物只共享不賣的觀念起了變化,演變成不共享只賣的商業行為。


布農族發生「大分事件」的「有熊國」、研究保育外要兼顧不要被外界誤會的輔助工具(追蹤用晶片、無線發報器)、藉由民眾發聲迫使政府重視台灣黑熊……等,是這場風趣又不失知識傳遞的演講中,值得再深思的議題。

P.S. 世界有八種熊類:北極熊、棕熊、美洲黑熊、亞洲黑熊(台灣黑熊為七個亞種之一)、馬來熊、懶熊、貓熊、眼鏡熊。


參考資料:
陳郁秀,《鑽石台灣:多樣性自然生態篇-瑰麗多彩的土地》(台北:玉山社,2007)。
黃美秀,《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台北:遠流,2012)。


延伸閱讀:
【我們姓台灣】森林裏的獨行俠 台灣黑熊
08/12 阿米巴新文化講座~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
台灣雲豹之謎@粉紅豹與台灣猴講故事(2010/11/25)
贊修的BLOG-Taiwan Aries 閃亮的小螺絲釘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從高麗犬(狛犬)談起


日前大地志工在路上撿拾到一對紅色的動物飾品,觀其外表並不像中國式的獅子,反而像是高麗犬(狛犬),意即長得像獅子的狗。

李榮聰的〈日治時期臺灣的神社狛犬建置變革之探討(上)(下)〉指出,相傳約在公元732年高麗送日本天皇一對動物供品,外型看起來像獅或貓,會搖尾巴汪汪叫,因而稱為高麗犬。高麗犬“再見”後,為紀念牠們便雕刻成高麗犬像。演變到後來神社狛犬常被比擬成佛陀座席前的獅子座,一來有守護者的意思,或是當成守護神聖空間的神獸。

狛犬最簡單的辨認之處,在於閉口的狛犬稱為「吽」獸(守護),開口的狛犬稱為「啊」獸(攻擊)。至於狛犬在台灣的變化,出現性器或附帶小狛犬造型等不同於當時日本內地的狛犬,則是另外一個課題。

其實台灣處處可見日治時期的痕跡,神社狛犬就是其中之一,但不知情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中國式的石獅。舉例說明之,或許有人會以為台中的寶覺寺是放靈骨塔的地方而已,但這只是功能之一,寺內紀念台籍日本兵罹難的「靈安故鄉」紀念碑之前,所擺放的即是一對狛犬(下圖)。


既然談到寶覺寺,寺內的「日本人遺骨安置所」紀念碑也要認識。二次終戰後,日本人在台灣的遺骨主要收納在三個地方,北部在北投的中和禪寺,中部在台中的寶覺寺,南部則在高雄市覆鼎金公墓。常有大批日本人在此些地方舉辦追念的活動,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於墓地的習俗,是無禁忌的每天都可到墳墓探望故人。雖然二戰結束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非如同一紙條約,說斷就可以切得乾乾淨淨的。親人的遺骨在台灣,或者「灣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對台灣的感情,相較於後來在台灣殖民的中國人,台灣人對日本人總有一份親切感。
寶覺寺內「日人遺骨安置所」紀念碑-01
中部地區 「日人遺骨安置所」

寶覺寺內「日人遺骨安置所」紀念碑(背面)-02
東部北部地區 「日人遺骨安置所」
日本人遺骨之所以要重新安置的原因之一,和1949年大量來台的中國難民以及軍隊需要住的地方有關,當時只要是可以用的建材,不管是鳥居或墓碑都會被“充份利用”。原明石元二郎墓地的所在地台北三橋町墓地,二次戰後變成中國人的違法大眷村,在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祭出魄力的鐵腕手段拆除違建後,才得以變身為現在的林森公園。

這些真切的歷史,卻有可能隨時被變造。今日在台灣隨處可見的石獅,也許不是石獅而是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狛犬;今日在台灣才看得到的車輪旗,也許不能代表是這塊土地的國旗。畢竟中國人改歷史、能騙就騙的本性,也不是現在才有的。


參考資料:
新井一二三,〈臺灣為何教我哭?〉(台北市:大田,2011)。
李榮聰,〈日治時期臺灣的神社狛犬建置變革之探討(上)〉,《臺灣文獻》57卷2期(1996年6月),頁255-292。
李榮聰,〈日治時期臺灣的神社狛犬建置變革之探討(下)〉,《臺灣文獻》57卷3期(1996年9月),頁347-439。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雙重殖民的悲哀與抵抗:───以許昭榮為例兼論「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中界功能


Comment: 因為篇幅的關係,對許昭榮老前輩一生歷經曲折的事蹟未再多加著墨,他的故事,絕對可以拍成電影;他的抵抗過程,另人動容。許昭容這三個字,象徵著台籍老兵這群被邊緣化的族群(Subaltern)對不公不義的抵抗。而這些抵抗之所以重要,誠如張炎憲教授所言:「台灣人跨時代的戰爭經驗在此時更顯得可貴,乃因過去的反共者背棄他們的理念,向昔日的敵人靠攏。」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雙重殖民的悲哀與抵抗    
一、前言 
在台灣講到「老兵」,或許一般人的刻版印象會直覺聯想到有退輔會輔導而享有自成一套社會福利體系的「榮民」(榮譽國民)。但其實台灣因為複雜的歷史背景關係,歷任的“統治者”在台灣留下許多殖民的痕跡,「台籍老兵」就是其中一項,這群被邊緣化的族群(Subaltern)長久以來處於無聲的狀態。身為台籍 老兵之一的許昭榮先生,歷經時間與空間的種種磨難,開始獨自一人,展開散落在中國的台籍老兵口述歷史調查,以書寫史實來對抗舊殖民日本政府以及新殖民國民政府的忽略與遺忘。除此之外爭取「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設置,這個後殖民的景觀地標,卻也成為許昭榮先生選擇殉道的空間。這些因被殖民而產生的歷史,卻只存在於台灣的教科書之外。

二、台籍老兵

李筱峰教授在《台灣兵影像故事》的〈序〉中指出:「殖民地的可悲,在於他沒有自主性的主體地位。他必須為他的殖民母國而活,一切的價值,也以他的殖民母國 為依歸。他,只是人家的邊陲、人家的附庸。他,不是他自己。」台灣歷來因是外來統治者的殖民地,所以一直在為統治者而活,不是他自己,主人變換,台灣人的角色就跟著變化,不變的是做奴隸的身分與殖民過客的冷落以待。

近代的台灣人,在新舊殖民者的統治之下,換過不同的制服上戰場去打仗(圖1),因個人際遇不同,可能在二戰時當過「日本兵」與同盟國打戰,有部份在剿匪戰爭時成為「國民政府軍」與共產黨打戰,有些則變成「中共人民解放軍」參加解放戰爭因時局變化轉而參與抗美援朝戰爭,也有韓戰結束後繼續打823砲戰者。台灣人在這個時代的巨輪,沒有自主性,只能任由命運擺佈。

圖1  穿著不同國家制服去打仗的台灣人
資料來源:《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封面

(一)日本兵
1927年的兵役法規定「僅有使用戶籍法者才適用徵兵檢查之規定」,因此台灣、韓國兩地的人民不適用於徵兵法,沒有服兵役的義務。 隨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軍員的緊縮,開始巧立名目對台灣人徵兵(圖2),從志願兵到全面徵兵。 最早於1937年支那事變(中國稱蘆溝橋事變)後的第二次中日戰爭開始,對台灣人以「軍夫」「軍屬」的名義雇用,屬於軍隊的最底層,奉命搬運軍需品。 這之中包括客家人與原住民,因所涉及的種族與名義繁多,泛稱為「台灣人日本兵」。

日本政府在台灣的軍事動員,有兩個特色,一是配合日本戰爭狀況和需要,例如前線需要軍夫,台灣就提供軍夫。二是隨著日本侵略戰向南推移,例如隨著太平洋戰 爭南進。根據厚生省的統計數字,自1937年起,參加戰事的台灣人日本兵共計有277,183人(含軍人、軍屬、女性), 徵兵率是15-24歲男性年齡層的1/3。

圖2  日本募兵廣告
資料來源:《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圖錄(下冊)》

圖3  學生軍事教練於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彰化遺跡碑合照
資料來源:《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圖錄(下冊)》

命運有的如李登輝總統的哥哥李登欽(日文名岩里武則)於1945年戰死於呂宋島。也有特例像阿美族的高砂義勇隊Suniyou(史尼育晤)在1974年的印尼被發現,獨自一人在Morotai(摩洛泰)小島上生活了近30年, 回台僅5年就死於肺癌, 是什麼原因始然?二戰後,台籍日本兵因此不能道出這段歷史,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新殖民者中華民國是舊殖民者日本的敵人。二戰時「血書志願」的忠誠證明,在二戰後被視為台奸,曾經的敵人中華民國卻搖身一變為自己的國家,種種尷尬的處境,變成是一種必然。

(二)國民政府軍
許昭榮先生在〈一段被漠視臺灣兵參與「國共內戰」的辛酸歲月〉文章指出:「凡二次大戰結束,在海外戰地或在台澎島內被國府陸海空軍部隊『網羅』投入國府之台籍人員,均總稱為『戰後第一代國府軍台籍老兵』」。 這些人,被帶到中國,參加國民黨所說的「國共內戰」。

在台灣募兵的部份,以「228事件」為分界,區分為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為1945/10-1947/02/26期間,此時二戰結束,台灣經濟未 復甦, 加上陳儀政府將台灣視為殖民地肥肉的剝削,失業率攀升。國民政府以優厚的條件為餌募到約12,000人,補充第70軍和62軍(含獨立95師)的兵員, 其不當的募兵手法包括拐騙、威迫、強擄。 第二階段在228事件之後,區間為1947/03-1949年底,第21師以技術員、日本賠償艦等名義募兵,或以「參加228的罪嫌」加以威脅,約募到台 灣兵3,000多人。人數相較於第一階段減少,主要是台灣人已知國民政府軍的狀況,被騙人數變少。

被以欺騙的手段要送往中國時,軍隊把台灣新兵的武裝解除,由外省軍人荷槍實彈像押犯人一樣的監視上運輸艦,有人感覺誤上賊船趁夜跳入海中, 隨即在海上被軍隊以機關槍射殺。

圖4  國民黨招募台灣兵的公告
資料來源:《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21師就是228事件來台在基隆港鎮壓台灣人的部隊,21師的惡名遠播,加入此軍隊的台灣人較少。而70軍被中共人民解放軍俘擄後編入共軍,其中有知道228事件的台灣兵共軍,在上海與21師對戰時以報仇的心態對待21師,卻不知21師之中也有台灣兵, 演變為台籍兵互相殘殺的慘劇。 這就是被殖民者的悲哀,只能為統治者而活,沒有自主性。

(三)中共人民解放軍
被中華民國滯留在海南島的國民政府軍,或在中國參加國共內戰失利,或未戰而降者,被共軍俘虜後,換上另一套制服,被編入中共人民解放軍。有的參加共產黨說 的「人民解放戰爭」(國民黨稱為國共內戰), 有的臨時調頭派往北韓參加抗美援朝的「韓戰」, 有的在韓戰中投奔美軍,返台後變成「反共義士」 。滯留在中國的,則要面對接下來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被貼上「日本軍閥殘餘分子」、「國民黨特務」、「台灣間諜」、「黑五類」等名號被批 鬥或送到中國邊疆進行勞改。

所幸熬過濱臨死亡的種種磨難者,1987年解嚴後國民黨與共產黨政府開始有初步的交流,但礙於中華民國政府嚴苛的「返鄉探親政策」(表1), 台籍老兵淪落為有鄉歸不得的悲慘下場。這也顯示,在台灣的中國統治者,並未把台灣人當成人民在對待,而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在防備,亦是被殖民者無國 之民的悲慘。

表1  國民政府軍老兵「返鄉探親政策」差別對照表

資料來源:《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台灣兵這段像蜘蛛絲網結構複雜的打仗歷程,試以圖5的方式,呈現分秒的差距人生際遇全不同的狀況。

圖5  台灣兵打仗的歷程
資料來源:參考資料閱畢,整理繪製

台籍老兵是存在的事實,但多數的台灣人不清楚這段歷史,只是需要利用時才會被拿出來操作。這顯示台灣有兩個歷史,一個是主流歷史,一個是被打壓的歷史,對統治者而言的問題是,這段歷史沒有真的被壓扁,它又冒出頭了。是統治者忽略被殖民者要活下來當歷史證言的反抗韌性。

三、許昭榮的抵抗故事
許昭榮先生,1928年的日治時期出生於高雄州潮州郡枋寮庄。 2008年5月20以自焚的方式於「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殉道。

(一)從軍經驗
許昭榮於1944年加入日本海軍,二戰結束後,復員 返鄉。1947年的228事件發生時,與友人挖掘傳說中日軍留下的武器未得,之後在國民政府「清鄉」逮捕曾任日本兵的台灣人風聲中四處躲藏,而後興起「參 軍」可免於「清鄉」被捕並藉機逃往日本的念頭,後來未成功,成為國民政府軍。在1950年時局混亂時以請假為由逃離軍隊。1951年在煉油廠工作時,被警 總帶走,以為被密告逃兵又興起回軍隊以避難的念頭,經過一陣誤會的過程,他最終又回到部隊。

圖6  許昭榮年幼到年長照片
資料來源:《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二)海軍台獨案與政治難民
1955年許昭榮被派往美國接收「咸陽號」驅逐艦,因旁聽聯合國大會討論「以公民自決方式決定台灣最終地位」議案而開始有台灣獨立意識。接著得知「台灣共 和國臨時政府」在東京成立的消息,並接觸到《台灣獨立運動第十年》小冊,因秘密傳閱和宣傳時不慎被發現,在1958年底被以海軍士兵台獨叛亂案為由,判處 10年徒刑。

出獄後在日商公司工作,因「台灣共和國標籤案」差點又要被關,而後改為獨立創業,於1985年到美國開發生意,在美國期間因聲援施明德獄中絕食、要求釋放 政治犯的遊行,被吊銷中華民國護照,經過一番波折後,獲得加拿大的政治庇護,移居多倫多。 這一次,因為新殖民者的緣故,許昭榮反而去到自由民主的國度,真正體會到身理和心理都沒有陰影的自由日子。

圖7  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指著自己的名字
資料來源:台灣英雄館網站


圖8  在美國聲援施明德
資料來源:《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三)尋找滯留中國台籍老兵的歷史證言
許昭榮自稱尋找台籍老兵的歷史證言是「反骨老人的愚蠢事業」,其實一開始,只是想了卻放在內心40年的願望,沒預料到一個人小小的開端,卻引發更大迴響的蝴蝶效應。

許昭榮在1949年的國共內戰時,與2位戰友失聯,另一位不幸罹難戰友的遺骨也未帶回,得到加拿大的政治庇護後,他開始想完成尋人的願望。1986年,他開始在多倫多的圖書館尋找線索,發現中國「全國台灣同鄉聯誼會」出版的會刊《台聲》雜誌,許昭榮向雜誌寄出「尋人尋屍」的信,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如願在1989年帶回戰友林君的遺骨並見到仍健在的戰友。緊接著,還滯留在中國的台灣老兵帶給許昭榮更多的回響,截至1995年底,許昭榮調查到滯留在中國的台 灣老兵有1,032人(表2)。

表2  滯留中國的台灣老兵分佈狀況表

資料來源:《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圖9  許昭榮在中國發起滯留中國台籍老兵要回家連署運動
資料來源:《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許昭榮以個人的力量,獨自在中國調查台灣老兵在中國的人數,如果沒有這位“反骨老人”的堅持,這些台灣老兵在異鄉的故事,更不可能被注意到,而這本應該是國家政府的責任,但國民政府這個新殖民者,並不重視台灣老兵的事,只關心與自己為同一族群,「榮民」的福利。

(四)以追討台灣老兵的尊嚴與公道為終身職志
許昭榮在〈一段被漠視臺灣兵參與「國共內戰」的辛酸歲月〉文章提出,二戰後的台灣發生三件血淚事件,一是1945-1949年底被國民政府不當手段網羅的 台灣兵,二是1947年的228事件,三是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相較之下,人數可能與228事件不相上下的台灣老兵問題,卻未見平反、立碑或涉及人權 議題。

因此在不能回台灣的黑名單限制解除後,許昭榮於1992年回國,有感於台籍老兵被統治者差別待遇難以釋懷與沉默,乃於1994年成立「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 暨遺族協會」的組織,以進行台灣老兵戰後補償及建碑慰靈的訴求,要將台灣老兵充滿血淚的教訓永遠留在歷史上,並做為終身的愚蠢事業。之後歷經多次的陳情、 請願、抗議,召開記者會、公聽會、協調會,政府都無法解決台灣老兵戰後處理問題。
在1998年,許昭榮向高雄市政府要求提供土地以建設「國共內戰殞身台灣無名戰士慰靈 碑」的要求,在靜坐絕食抗議後,得到時任高雄市長吳敦義的承諾,提供高雄港附近的海岸,面對台灣海峽的旗津海岸公園預定地約一公頃。 土地由政府提供,建設經費需由許昭榮自行負責。而這是一塊堆滿廢棄物和「廢電土」的大片土地(圖10-11),一些工廠將污染物堆放在此。

於2000年設置「魂鎮故土」的暫時性精神地標(圖12)。 因為苦無經費,公園仍是有大面積的荒蕪(圖13),此時高雄市政府三不五時會催促公園要動工,否則要收回土地的使用權。 2004年許昭榮自籌經費並投入畢生積蓄建立「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2005年「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臨時木牌豎立。2006年許昭榮再度自籌經費豎立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石碑。 

資料來源:許昭榮外孫無名小站

然後在2007年底到2008年間,高雄市議會以王齡嬌議員為首,提案將「戰爭與和平 紀念公園」改為「八二三戰役紀念公園」。王齡嬌議員以促進觀光為由,認為「戰爭二字給予人陰氣感過重,將嚇走遊客」,執意改名。 許昭榮在歷經一連串的溝通、受辱之後,得知公園即將被改名,深受打擊。

許昭榮回台灣後,以追討台灣老兵的尊嚴與公道,和建置「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為終身職志,眼見這項終身職志之一的地標即將被毀,決定以死捍衛。在給周振英 教授的訣別信中,寫到深感孤掌難鳴,尤其520的政權交替後公園可能面對未知的變更事宜,決定捨身來催生「台灣國立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最終選在2008年5月20日中國國民黨再次執政當天,以自焚方式結束生命,他不願向當權者低頭的風骨,是台灣魂精神的表現。

圖14  許昭榮攝於「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前


圖15  許昭榮遺容
資料來源:《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許昭榮投入餘生的精力與積蓄,20多年來為台灣老兵的議題而奔走,期間稍稍獲政府重 視,放寬返鄉探親及定居條件、發放些許的撫恤。 台籍老兵的歷史,在2004年受到部分學者與媒體的重視,在此之前,台籍老兵的遭遇和犧牲,無法出現在正統史觀之中。 許昭榮在這之中,有一定的貢獻與影響力,他帶領這群弱勢中的弱勢族群,抵抗日本舊殖民者的忽略,以及國民政府新殖民者有錢無道 的刻意矮化,更有民進黨新執政者的無知與有權無心的敷衍。
殖民地人民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的歷史,由殖民者來撰寫, 而被殖民者如果不知抵抗,那活著要如何面對真實的自我,還是要依統治者的意思自我欺瞞活下去。 許昭榮面臨雙重殖民 的困境與抵抗,就是把台籍老兵的活下來,做為歷史的證言。

(五)衍生抵抗遺忘的文化
在許昭榮自焚殉道後,前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獻詩給他,題名為〈台灣兵.台灣魂-獻給許昭榮老前輩〉,寫到「嘜問我是不是真傷心,日本兵、中國兵、共產兵, 什麼兵都做過  就是莫做過台灣兵,恁問恁自己  看恁的心  會冰還是嘜冰」, 道出被殖民者的無奈心境。這首詩並收錄於吳錦發2008年出版的《我族》一書。


圖16 〈台灣兵.台灣魂-獻給許昭榮老前輩〉,吳錦發手稿(部份)

圖17 《我族》封面
資料來源: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網站

詩人路寒袖獻詩的〈發光的靈魂〉,寫到「芳味益佇咧的時,表示天地無袂記,毋管媠禾黑共前途,袂駛強迫伊落土」, 象徵殖民地人民的命運共同體。詩作後來由陳宏達譜曲,編成歌曲,這首歌運用於2011發行的「牽阮的手」紀錄片配樂。

圖18 「發光的靈魂」歌曲
資料來源:YouTube

為已經無法出聲的人發聲,用自己的所長去連結與發揮,讓這些過去忽略與遺忘的,重新被發現,他們不約而同的用文化當成記憶,來抵抗遺忘,來抵抗已經不只代表名字的三個字,許昭榮,這個符號也象徵著台籍老兵的不公不義的抵抗。

四、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名稱的由來,是許昭榮聽取吳祝榮的建議,以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一書為名,其宗旨是「從戰爭角度去剖析,幾世 紀以來,若一國之君領兵統天下,興干戈役伐他國,最後亦將亡天下之銃!由此可知,只有『和平』才可以興國富民」。 在許昭榮自焚後,這個名稱被保留下來未異動。建置公園目的有三點:「一告慰陣亡袍澤,二為歷史見證,三留給後世憑弔省思」

(一)地點與設計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位於高雄港附近的旗津海岸,可以遠眺台灣海峽(圖19)。公園設置的地點,臨近1946年底國民政府將台灣兵以「違反人道,近乎病 狂」的方式送到中國打仗的高雄港, 公園座落於與發生事件相關的地點,可見扮演由個人記憶出發藉由存在的歷史來達成公眾紀念的功能,意即集體記憶。

圖19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地圖
資料來源:Google Earth ,框選處為後製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設計者為鄭自財先生,是景觀建築與都市設計的專家,亦是1970 年「刺蔣案」的主角之一,1993年行政院主辦的「台北市二二八紀念碑設計圖案」徵稿活動,由鄭自財以第一名脫穎而出, 現在看到以幾何元素建構而成的「台北市二二八紀念碑」就是他的作品。

鄭自財所設計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圖20),分為9個主要的區塊:入口廣場、入口紀念碑、入口意象雕塑、次要入口廣場、生命光點紀念牆、迴音之心、碑體廣場、許昭榮紀念碑、公園主題館(圖21)。

圖20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平面圖位置
資料來源: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網站

圖21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要建物
資料來源:A-F, H-I為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網站 ,G為《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二)紀念場域的角色與意義
以許昭榮為發起者的老籍台兵,組織「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的一團體,這之中包含各族群的人,有人經歷過當兵打仗的體驗,有人因認同該組織的信念 而聚集在一起,他們因為那段過去共同的經驗,促使並提供歷史證言要留給後代。紀念碑/紀念物即是為了能呈現某人、某事、某時期,讓後輩能在該場域的情境之 中回想起特定人、事、時期,也就是說,紀念場域具有扮演與記憶的中界/過渡(Liminality)角色,甚至因它而受到啟發,並且透過追念形式,將特定 的範圍儀式化,並隨著時間的經過,轉變成不同時代的人產生相異的紀念意義(圖22)。

圖22  紀念碑與追念形式兩者關係與定義之模型圖
資料來源:〈紀念場域、歷史的重新書寫與再現:228事件紀念物設置於台灣都市空間所呈現的歷史新意義〉

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紀念場域之中,有固定的追思儀式活動,透過仍在世的年長台籍老兵,與認同者的聚會活動,是抵抗舊殖民與新殖民統治的雙重抵抗狀態。

圖23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活動照片
資料來源:A, C為《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 ,B, D-F為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網站

五、結論
「台籍老兵」,這是一段台灣人於求學時所未接觸過的歷史,這群被邊緣化族群的殖民經驗真實存在,之中可約略分為「日本兵」、「國民政府軍」、「中共人民解 放軍」三大類。讓這段歷史脈絡更加清晰的是許昭榮先生,他以超乎一般人的意志力,留下他盡可能尋訪到的台籍老兵證言,除此之外更進一步帶領「全國原國軍台 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的組織創建「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以透過紀念場域的中界功能與追念形式,傳頌台籍老兵在歷史巨輪的犧牲與辛酸歲月,並啟發後輩重視這 段歷史,這包括對於雙重殖民的控訴。

台灣人跨時代的戰爭經驗在此時更顯得可貴,乃因過去的反共者背棄他們的理念,向昔日的敵人靠攏。


參考資料
專書:
吳祝榮,《台灣魂》(高雄市:春暉,2011),頁58。
林金田主編,《傷痕血淚:戰後原臺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6)。
林金田總編輯,《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圖錄(下冊)》(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3)。
許昭榮原著、周振英原著翻譯,《寧願燒盡不願銹壞:台灣烈士許昭榮與台籍老兵紀念集》(市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
陳銘城總策畫、張國權執行主編,《台灣兵影像故事》(台北市:前衛,1997)。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記述、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立緒文化:新北市,2004)。
盧建榮,《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市:麥田,2003)。
薛宏甫撰寫,《臺籍老兵的血淚故事》(高雄市:高市文獻會,2009)。

期刊、論文:
王甫昌,〈民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2001年),頁145-208。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收於周婉窈編,《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2002),頁127-183。
林蕙玟、傅朝卿,〈紀念場域、歷史的重新書寫與再現:228事件紀念物設置於台灣都市空間所呈現的歷史新意義〉,《建築學報》66期(2008年),頁128。
黃智慧,〈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台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台灣原住民研究學報》1:4(2011年),頁139-173。
網路資源:
Google Earth, https://maps.google.com/maps?q=%E9%AB%98%E9%9B%84%E5%B8%82%E6%97%97%E6%B4%A5%E5%8D%80%E6%97%97%E6%B4%A5%E4%BA%8C%E8%B7%AF701%E8%99%9F+%E6%88%B0%E7%88%AD%E8%88%87%E5%92%8C%E5%B9%B3%E7%B4%80%E5%BF%B5%E5%85%AC%E5%9C%92&oe=utf-8&client=firefox-a&hl=zh-TW&ie=UTF-8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UGLZ9fNtUA&feature=player_embedded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89&Itemid=1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7&Itemid=57
台灣英雄館/英雄榜,http://www.twherohall.tw/heroes_detail.php?ID=35#
許昭榮外孫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video/song909neo
維基百科/許昭榮,http://zh.wikipedia.org/wiki/許昭榮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網站,http://peace.khcc.gov.tw/internet/
其他: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2003。(此為「台灣兵影像文物展」小冊子)。
詢問李筱峰教授,「復員」意思為軍人因為戰爭結束或服役期滿而解除軍職,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