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屏東排灣族石板屋遺址、水上草原

source: 台灣概覽
霧社事件」,因為《賽德克.巴萊》這部如史詩般的電影問世,引起社會大眾對賽德克族,甚至太魯閣族、泰雅族的好奇與探索。在台灣國境之南的屏東,自古以來有琅嶠十八社的恆春半島,在1874年發生的「牡丹社事件」,若拍成電影,想必也是另一波帶動討論排灣族抗暴的絕佳議題。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在《臺灣為何教我哭?》一書中,訴說著因為《海角七號》電影所帶給她的影響,讓她更加想深入瞭解「台北以外的另一個台灣」,書裡的〈南北紀行-恆春半島,最南之南〉篇,深刻的描繪她所體驗的屏東,像說故事般的寫作方式,其中又帶有認識歷史的意味,會讓人想繼續閱讀這本書籍。老實說,透過一個日本人的台灣體驗來認識台灣,心裡的感受竟是無法言喻的複雜,也許就像日本友人所說的,在台灣找到比日本更日本的日本精神那種五味雜陳的心境。

屏東面台灣海峽的小礫石岸邊
屏東,這塊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與生態的玫寶,有狹長的濱海道路南行,轉個彎好像置身於另一個群山環繞的世界,典型的熱帶氣候從沿著山路而生長的熱帶特徵植物可看出。

牡丹鄉與台東交界的東源部落,有個據說是排灣族人聖地的特殊水上草原,是國家級的珍貴溼地,草原因生長在水上,所以踩踏時會帶動草原的晃動,因為是聖地,進入時需要有排灣族人帶領,經過特別的儀式後才得以進入。雙腳直接親吻柔軟、溼潤的草原,聞著野薑花香與泥土的氣味,聽著老鷹在空中盤旋時的鳴叫聲,被包圍在青蔥翠綠的山谷之中,與土地這麼近距離的接觸,這就是原住民的老祖先進入獵場前的感受嗎?

遠眺水上草原
踩在水上草原,腳會往下陷到泥巴裡,“運氣很好”才會掉到水
牡丹水庫上游的Cacevakan石板屋遺址,據估是600年前的排灣族家屋遺址。石板屋是台灣原住民之中,魯凱族和排灣族因應居住地環境而衍生出的特有住屋。現存完整的石板屋群則是位於屏東春日鄉老七佳部落。

石板屋解說牌
頭目住家遺址,凹字型石板為門楣下方的石柱
清朝統治台灣的「番界」是現在屏東的枋寮,亦即訪寮以東不屬於清朝的國界,話雖如此,但台灣的原住民與平埔族自17世紀以來,與各種文化有或多或少的交流,漢人更是不時越界與生番(原住民)、熟番(平埔族)接觸。漢化至今,還能看到屏東的深山裡保有排灣族石板屋的住屋族或遺址,實屬難得,原住民非文字的文化,早已超過漢人在台灣有文字的400年記載。

一幕排灣族婦女靦腆對遊客的微笑,相較於漢人婦女聲嘶力竭招呼遊客購買產品的畫面,其民族性格不言而喻。教科書之外的更多歷史,是親身體驗,才有的收獲。


延伸閱讀:
台灣原住民系列報告-魯凱族&排灣族
驕傲的為自己的族群留歷史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