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新書介紹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新書介紹

書名/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
編輯/廖建超(贊浬)、盧玉萍(贊屋)、蕭奕泉(贊若)
作者.發行/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費邊社文創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共271頁
ISBN/978-986-91218-0-4

(圖文版權所有)


[楊緒東序]
內容簡介: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創設於公元1996年7月8日,其宗旨在於推廣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建立台灣社會文明,做全方位的全民教育。

自2004年開始發展台灣神信仰,以228做為信仰標的,透過49位台灣神典範事蹟與貢獻,做為認識台灣歷史的活教材,以期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與自立的勇 氣,並深耕文化基礎。信仰根據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一個以信仰為出發點的228紀念場域,園區是以教育、歷史傳承為核心訴求。期望強調「信仰建 國」的台灣神信仰者,能從這個園區出發,學習教科書沒有教的事。

2013年至2014年史明老先生多次到訪聖山開課演講,2014年3月史明皈依「台灣神道」,並受邀擔任大地董事,大地特此留下珍貴影像與文字記錄,期望為史明保存畢生思想精華,啟迪台灣新生代。

史明前輩,他信仰台灣神,道名"贊主",乃要台灣人民能勇敢當家做主人的意義。

史明前輩,一生中,皆以冒險患難的精神,追求人類真正的理想國,他不計代價,探求人生價值的方式,不是用誦經、禮佛、信教或宗教修煉,他很務實的用生命, 來跨越自我修養的潛修課程,檢視生命的世界,實踐真正修行的大愛,用敏銳的觀察和身體力行,去感受政治最殘暴的一面。沒有刻意做作,沒有虛偽假相,秉持大 愛的內在,看穿政客們奪權的政治大屠殺;血淋淋…..醜惡地獄,冰火煉獄,邪惡的政治謀殺,不斷在他的身邊出現,為了追求台灣人生存之道;看清國民黨的騙 術,也看破共產黨邪惡本質,其不辭辛勞說教,只想為台灣找真正的活路。

他認為共產主義的理想很高,得到了政權,卻只會殺人,坑無知的人民,手段兇殘至極,無辜中國人死亡之多,乃全世界之冠。

國民黨在中國想學西方的民主建國,卻造成貪污妖孽殃民的醜陋政權。史明現在找到根本救台的方式,就是昇華全民建國教育,用台灣民族主義來喚醒台灣人失去的靈魂。

精彩要目:
第一章 人類進步過程中的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殖民地四百年來從未做過主人。其實要講這些課程並不簡單,但是我想用簡單明瞭的方式來讓大家了解,初步認識台灣應該從哪裡開始看起,如果只從台灣開始 看,這不是真理,必須從「世界」的水準與「人」的根源開始看起。這些國民黨沒教過,日本、滿清、荷蘭時代也沒有。現在看台灣,台灣究竟經歷哪些過程才有台 灣?現在的台灣又是什麼樣的台灣?是自己已經做主人的台灣?還是被別人統治的台灣?而世界上其它地方是否都是自己做主人嗎?要了解這些就必須從「人」的根 源看起。

第二章 認識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共產黨-入門篇
若講到中共的事情,是非常嚴肅的事,台灣人想聽關於中共的資訊,今天我卻是第一次講。這個問題舉例來說:國民黨統治下,大學也好、研究所也好,研究題目名 為「現代中國史」而研究的人很多,但現代中國史中,關於中共的事情都一無所知,沒說中共的事情。我是去到中國,親身經歷過,才能講清楚。

第三章 史明老師隨行日記
站在後方,彷彿看到兩個不同的平行時空交錯而過,不過旁邊的人可能不知道,這位老先生還在為他們的生存與幸福在奮鬥。

第四章 我眼中的史明歐吉桑
旁觀史明歐吉桑,只知歐吉桑是個可敬的長者,但覺得他好兇!好有個性!有些怕怕,還是保持點距離好,但近距離接觸後才發現他的謙和跟慈悲。這才明白他從事 獨立建國運動儘管孤獨、不順遂,出生入死,付出青春、親情、愛情、錢財,卻一生不改其志;原來真正的剛強是來自無私、柔軟、大愛的心腸。

第五章 道心長存-史明老前輩在台灣聖山的傳承論述
台灣一定要與人平起平坐啊!反觀現在大家怕特務,不敢喊出「我是台灣人」;怕中共,不敢喊「台灣獨立」,台灣獨立不能用感性獨立,而是要用理性獨立。

附錄
歐吉桑養身 同修補腦-贊主之聖山授課假期
革命家的身影

推薦序

楊緒東醫師:
2014年史明前輩在聖山系列講座,點出台灣人民覺醒的重要性;要有台灣神的信仰,找回台灣人獨立建國的自信;提倡台灣民族主義,成為二千三百萬人的生命共同體,用全民的力量監督執政,建立屬於台灣人民的獨立國家,方是唯一的續存之路。


延伸閱讀:
《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新書介紹
《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楊緒東推薦序:左派台獨教父
【影片】《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台中發表會
【影片】《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台北發表會
【影片】《台灣民族建國論-與史明相遇在聖山》高雄發表會
畫中有話-史明不顧身體衰敗,仍然強忍痛苦,到處宣講,這就是〝修行〞
畫中有話-馬克思是人本、人道的和平主義者,卻很多人以為馬克思是...
畫中有話-多看史明書,執行馬克思的公民建國,台灣民族主義 go go go
畫中有話-台灣必須行使史明的台灣民族主義,才可和平建國
楊緒東醫師談中共、馬克思與台灣公民運動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大地會刊(第42期)

Note:
記得第40期大地會刊出爐時,告訴張炎憲老師,這期會刊的封面有他,他隨即小小的「張」(台語,使性子之意)了一下,說「主角又不是我」。問他那下一期會刊封面放老師好嗎?他笑笑的不答。


第41期大地會刊的封面,依舊保持個人的style,選擇使用楊緒東醫師的心靈畫作。

這期的會刊,張炎憲老師有一半的篇幅,封面也因為他的離去,而選用修煉性質的「蓮花化身」心靈畫作。

這期的主角是老師,但總是無奈的想,一點都不想要因為這個原因,而把老師變成主角。無聲的嘆息……

===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大地會刊(第42期)

第42期大地會刊出爐囉!
本期主題:
*台灣神信仰的另一波社會運動
*為阿扁總統做點事
*不讓百合荒蕪在荊棘中
*禮讚台灣神張炎憲(贊旨)教授

紙本會刊將於近期寄出
感恩

(請點選圖片看大圖)





延伸閱讀:
228護國台灣神專區
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
更多前期會刊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灣生回家》感動揭幕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灣生回家分享會
時間 ∣ 2014/11/19 (三) 10:00~12:00
地點 ∣ 台中教育大學求真樓K107
主辦 ∣ 台中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本土語言學習領域教學中心、台灣語文學系

《灣生回家》,如書名所見,是寫灣生的故事。閱讀此書籍時,有一股感動在心頭,作者田中實加(たなか みかTanaka Mika)11月19日在台中教育大學的分享會,聽著聽著,眼淚就是無法只鎖在眼眶。後排的女同學說「怎麼那麼感動啊!!」前排的男同學原本頻頻用手擦臉拭淚,在みか老師分享最後一個故事時,他終於撐不住的拿出衛生紙淚崩。



「灣生」指的是1895-1946年台灣出生的日本人,他們因為戰爭的無奈,被迫在戰後離開台灣。從台灣回到日本的日本人,自1946年2月到1957年共有6次的「引揚」(遺返之意),約有近49萬人,其中復員的軍人近17萬、移民和灣生約有32萬人,不包括因受不了打擊而自殺或失蹤的人數。

當初日本移民者來台灣的條件相當嚴苛,有8個條件,需要經過身家調查、有專業技能者、健檢通過(面貌要姣好)、有足夠的錢,並且需變賣在日本的家產、全家一起移民……等,目的就是讓移民者能夠全心的在台灣開墾新天地。他們將花蓮建設現代化的程度,等同於當時的東京、台北。這也就是為何1946年要將他們引揚回日本時,他們無法接受,「家在哪裡」是他們共同的問號,甚至有人在台灣出生、從未踏上日本的土地過。這些背景構成許多灣生動人的故事。

一篇篇克服困難、努力活下去的生命史,就留給有興趣的人自行閱讀。出版社在該網站有精彩的導讀:《灣生回家》重現台日交錯的年代、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回憶---日本移民村的時代故事。分享會內容錄音檔,也留給想感動的人自行聆聽;當然還是聽現場的分享會,更能體會當下的氣氛,更多分享會的訊息可以留意「灣生回家FB」

11/19「灣生回家」分享會錄音檔(mp3下載):
在此,有三點分享。

一、珍貴的史料:
1.花蓮會下雪
書中有許多重要的鏡頭,みか老師問說「你們相信花蓮會下雪嗎?就在書裡的270頁」。沒錯,圖片為昭和年間下雪的花蓮,照片裡有小小的一行字「臺灣花蓮港風景其五  市街地附近高山の降雪」。老照片,真的會說故事。

2.陳儀的欺騙
二次大戰終戰時,台灣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1910年建村)的村長等頭人去找時為台灣省行政長官的陳儀,表達吉野村民希望留在台灣不要被遺返的意願,陳儀爽快答應的說「吉野村民開發後山、建村有功,都可留下」,當晚全村不分種族彼此高興的在慶祝。然而,隔天一大早6點,國民政府的軍隊入村來敲門,要村民2個月內全部遺送回日本。

一開始大家還以為只是短暫的離去,因為每人只能帶著簡單的行李被趕出「故鄉」,在台灣的財產全得詳列在財產清冊,國民政府成立「台灣官兵善後聯絡部」發給財產的所有人「領受書」(收據),表示等到以後該持有者回台灣就可憑證領回自己在台灣的財產。不過國民政府處理日本移民在台灣不動產的「台灣日產公司」,在1970年日本人終於可以再次自由進出台灣時,他們拿著「領受書」來找以前在台灣的資產時,得到的回應卻是「日產公司已結束,無法處理」。

兩面手法欺騙、財產被佔有,這種情形也發生在228大屠殺前後。不同族群面對中國人,卻有著相同被欺騙的經驗。

3.回到日本
移民與灣生回到日本,卻被當成「戰敗遺送者」,受到隔離或歧視,然而他們卻不服輸,從艱苦的困境中站起來。其中富永勝先生在全家最困頓時暗自發誓「要蓋一個全村最大的房屋,讓媽媽不再受苦」,當這個願望終於完成,富永勝先生在自己100多坪的住家驕傲的在掛起大布條「我從台灣回來」,這個感動的例子又再度謀殺不少學生的衛生紙。

二、精心安排的分享會流程
這不是只有演說的普通發表會,分享會從原住民獻唱開始,2位衣著融合原住民加日式特色的原住民,緩緩開唱,沉殿人心。接著播放7分鐘《故鄉-灣生的回家故事》紀錄片前導片,引發對灣生的好奇並導入主題。


(資料來源:灣生回家

みか老師分享灣生追尋的溫馨故事,並穿插播放紀錄片片段,心情隨之起伏,現場已經哭到不行。分享會的ending在阿美族的莫言、西拉雅族的Neo獻唱與帶動唱之下,反差的氣氛除了平復內心激動的情緒,更讓與會者對整場分享會印象深刻。
阿美族的莫言 
 

三、みか老師的經驗
みか老師是灣生後裔、台日混血兒,高中之前在台灣受教育,歷史老師常對她發洩仇日情緒;接著在日本受教育時,她又奇怪的發現課程中完全沒有提到台灣。

みか老師追尋灣生的故事時,發現灣生個個像「哈台族」,會講台語,也要求採訪者要講台語、訪問完要陪唱雨夜花、安平追想曲、丟丟銅仔等台灣歌曲;而在台灣訪問80-90歲的老人家時,被要求要講日語、訪問完更被要求陪唱當時的日本軍歌「蛍の光」。

這些獨特經驗,是在怎樣錯綜複雜的時空環境下交織出來的?書上在每個灣生的故事之前,會寫「灣生教會我的一句話」,例如:眼淚是用來感動的、奇蹟在堅持中被看見。其中的感觸,只有みか老師最清楚。

四、後記
分享會結束時,聽到後排的女生小聲的和同學交談:「她真的有亞斯伯格症嗎?」因為みか老師在書籍「最後的話」寫到「這也許是亞斯伯格症為我帶來的另一項禮物-『一顆堅定的心』」。

從書上、Facebook所認識的みか老師,很有氣質,可以為一件事情堅持到底。本人比照片更有靈性的美,只不過,實際接觸會發現她多了一些諧星的成分,卻也因此顯得平易近人,容易和學生群打成一片。
 

當學生排隊簽名結束,人群逐漸散場時,みか老師閒聊到,因為某些原因,原本《灣生回家》的篇幅刪到只剩現在看到的303頁。個人閱讀的感受是,正當著迷、上癮般停不下來,急著想知道下一個故事時,卻有種突然結束的意猶未盡感,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不過就如みか老師所說,「灣生」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是進行式,她舉例有「灣生」的後代子孫,看到《灣生回家》書籍、聽到分享會,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父親也是台日交錯年代的見證者,父親整理好物品要送給老灣生卻來不及送出就過世,透過《灣生回家》更理解這種遺憾是怎麼一回事,而去聯絡みか老師。

這段被遺忘的過去歷史,感謝みか老師以個人的力量,為台灣彌補這段遺失的歷史缺口,也期待還有《灣生回家》的續集,為台灣留下更多歷史證言。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張炎憲教授在南台灣鳳凰木下的沉思


最近有人在問,張炎憲老師這張有意境的照片(上圖)是怎麼來的,是2012年拍的,有一段故事。

故事要從拍照的前幾天說起。2012年4月29日的週末假日,北上參加當時是台灣教授協會會長的張炎憲老師所舉辦的【面對阿扁 檢驗馬英九】系列座談:「台日外交:友日v.s.疏日」,當時在後會曾專訪老師為何要舉辦此系列的座談會,老師受訪後,電話聊天時表示自己講得不好,要求重錄。

幾天後,老師到長榮大學上課。這天下課,老師沒有例行性留下來與大家吃完晚餐再回去,反而告訴台灣研究所的鄭瑞明老師(所長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有事要先走;接著偷偷告訴我「一起去高鐵站」,因此在熱情溫暖的南台灣高鐵站的鳳凰木廣場,錄下為何要舉辦這個系列座談會的緣由。只不過,老師構思好久,久到我在旁邊有點無聊,就開始拍照,拍到後來,還把老師當人形立牌,玩起自拍。


等到終於可以開拍,怕照相機的收音不佳,還塞了一個錄音筆在老師襯衫胸前的口袋收音。錄完第一段後,老師有幾個咬字不滿意,再錄第二段,因此可以看到影片有兩個稍微不同的角度與背景。等到完成這些事情,已經過了一小時,可見真的構思很久 >_<

晚餐很貪虎的,讓老師請吃迴轉壽司すし,除了藉機討論自己的論文,也好奇的詢問老師平時接受電視台訪問應注意的事項,在短時間內講重點、又不能有語病、注意原意不能被剪接成另一種意思……等,都是有「眉角」的。


貪虎過後,老師繼續電話聯絡下一場【面對阿扁 檢驗馬英九】系列座談會的事,老師說,舉辦這個座談會,要邀請人來主講時,被不少人拒絕過,因為當時的氣氛,很多人擔心會被馬英九清算、工作不保等現實的問題。過程中,他提及打給洪英花法官時,沒有想到她會立即答應參加座談會,讓他有點意外,也很感謝她的相挺

從這個小故事,其實可以發現老師做事的前瞻性、專注與堅持,誠如老師所言「歷史需要比較」、「台灣人要建立自信心」。離錄製影片又過了兩年,這兩年台灣社會不停的在變動,但是老師留下許多值得學習的身教、言教,他就像是一位「實踐願力的牧人」(《台灣神太上真經》第四章「牧人」),是我繼續學習的典範。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送進黑牢的愛心餐》新書介紹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送進黑牢的愛心餐》新書介紹

書名/送進黑牢的愛心餐-阿扁總統送餐日記
主編/周淑瑜(贊儀)、張嘉麟(贊郎)
發行/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費邊社文創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共287頁
ISBN/978-986-90053-9-5

(圖文版權所有)


[張炎憲序][楊緒東序][陳俊峰序][葉柏祥序][編者序]
內容簡介:

從2008年11月阿扁總統被收押後,次年起大地志工們寫信給阿扁總統,幫他加油、打氣,與阿扁以書信真情交流,起初沒人想到會收到阿扁總統的回信,之後 大家更沒想到阿扁被粗暴移監台中監獄後,而與阿扁總統有更密切的關係。原本書信的「精神食糧」,變成每餐實質的「營養口糧」。

去年(2013)4月,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大家長嚴肅的跟志工們討論為阿扁總統備、送餐的事,志工們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務雖然內心忐忑,卻也覺得義不容 辭,便接下為阿扁總統準備三餐的任務。這是項繁瑣而長期的任務,單一個人是無法長期處理的,考量許多客觀因素之後,也就捨我其誰的接了下來,誰叫阿扁是個 這麼愛護人民的總統;幸好大地有許多廚藝高超的媽媽們。

大地志工做事向來秉持低調的原則,沒想到即便如此外界仍開始有流言,甚至冒名募款。為了保護辛苦的大地志工與阿扁總統的清白,於是大家長開始要求送、備餐人員寫下心情日記。這下子可把志工們嚇壞,平時大家習慣默默做事,要把心情白紙黑字寫出來,真的拿筆比鍋鏟還重啊!

如今2013年份的送餐日記要出版成書,阿扁總統還關押在黑牢裡,現在繼榮總醫療小組、繼監委之後,中研院士也站出來呼籲讓阿扁總統居家治療,法務部、阿九的「依法行政」還要硬ㄠ到幾時?

精采要目:
一個能用心交陪的人
從吃飯這件「神聖」的事,志工們發現阿扁的真誠與「古意」。阿扁總統為了向備餐志工當面道謝,而請求安排特見;見面時,沒想到阿扁總統竟然能從信的筆跡與 監獄的不接見寄物清單上的簽名認出每個志工,可見阿扁是個非常用心的人。當志工想知道阿扁喜好的口味時,阿扁一直客氣的說他甚麼都好;得知聖山有自製饅 頭,為幫志工省錢,提出不用買麵包只要饅頭就好。為了不辜負志工們的用心,即使重度憂鬱的情況下,他也一口口努力把飯吃完。阿扁是個懂得體恤、知道感恩的 人!

中監─初來乍到
阿扁總統被匆匆移到中監;
關出一身重病後;阿扁總統怕!
無法掌握驗餐後,餐點到達阿扁的過程;志工怕!
沒見過這種非親非故卻天天送餐來的傻瓜;
獄方也怕吧!
於是,不知上到哪一級的「上級規定」,
驗餐全程錄影外竟加上爆笑「雙節棍」!
志工想盡量配合中監規定,
但獄方的規定卻如天邊月娘
初一、十五不一樣,
連科員也說不清。
在互相警戒下,
一開始送餐並不順利……

神來之煮─媽媽牌健康餐
用心的媽媽們,
會隨氣候、
阿扁總統的健康需求、
心境調整菜色。
好幾個媽媽輪著煮餐,
不會「撞菜」嗎?
會,還經常發生,
可是我們不介意。
聽過「心電感應」嗎?
信不信由你!

送餐、備餐志工速寫
「阿扁總統的餐真的是你們自己煮的?」
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多人的疑問。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於是,
「晾」出來吧,
害羞的煮餐志工媽媽們!
喔,送餐志工嘛足感心,
別忘了給志工們按個~讚!

阿扁總統甘巴嗲!
我們疼惜阿扁,
不只因他是疼惜台灣的總統,
更因他是同修、同志與家人,
將來還要攜手共創美好的台灣。
阿扁總統,
吃飽、穿暖,
養好身體,
裝備精神,
為維護對這塊土地的溫柔,
堅強起來!

與扁嫂有約
扁嫂到台中探監,
志工們到高鐵站接送。
因接送而認識這位完全不擺架子的第一夫人
是她鼓勵阿扁為美麗島事件被告辯護,
阿扁因她踏上政途,
她卻因政治車禍,失去健康,
多年後因政治迫害,
她的他回不了家。
每探一次監,
就要花上好幾天恢復元氣。
雖然下半身癱瘓,
但仍開朗樂觀直爽,
像個小太陽,
掃除監舍的陰霾。

沒有阿九哪知阿扁好
國家領導人的國家認同,
影響政策的走向,
差異顯著。
認同台灣的阿扁
以民為念,照護弱勢,
民主、人權優先,
以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為志,
政策裡有著願景。
認同中國的阿九
以血統、權貴為尊,無視民間疾苦,
緊握大權鞏固利益核心。
對中國哈腰擺尾,
在國際上自我隱身,
國家安全自我撤防,
政策利短長空。
無根之民,選擇流亡心態總統,
成了「共慘黨」!

志工心聲
來到台中,就是我們的責任。
阿扁總統
如此境遇怎能袖手旁觀!
透過充滿祝福的溫熱家常菜,
餐餐療養受創與思念的心,
也讓阿扁與外界有知覺的連結;
加上台灣神正氣的護持,
阿扁總統,您不孤單!
信心不惑,耐心等待,
試煉的彼端,
神將賜予您滿杯的祝福,
引領您完成未竟天命。

編後記
這些餐點像有魔法一樣,只要寫個「香」煎XXX、蒜「香」炒XXX……文字跟記憶馬上產生交互作用,激活感官,好像那些香味飄了出來,真的覺得好香,有種 幸福與期待的感覺。午夜編輯時看到這些菜單,家裡又沒存糧,真是折磨!但,說實在這些不過就是家常菜,為甚麼給阿扁的家常菜就是比自家家常菜還誘人?是否 真如志工媽媽們說的,烹調時如有神助,這是有能量的餐點;還是媽媽們備餐時灌注全部的疼惜、關心與感恩,是這強大的心意在散發光熱?據說有海外台人每天要 看完送餐日記才能入睡,相信阿扁總統也能感受到這股光明、溫暖的能量。

推薦序:

楊緒東醫師:
我們認為阿扁在獄中,無法互傳訊息,限制特別多,吃到扁餐,反而是一種「心靈交流」。

張炎憲教授:
同修志工們認為送餐是一種修行,要做就必須堅持做到底,做到阿扁總統釋放為止。每天的送餐日記不是單純個人感受和餐色的紀錄,而是同修們無怨無悔、至情的流露。這份充滿真誠與信仰的力量,穿透層層高牆阻礙,將春天的訊息,傳遞給受難中的阿扁。

陳俊峰醫師:
大地文教基金會的志工們一直以來都深信:雖然現在阿扁總統的身心受到極大的煎熬而產生很大的身體障礙,但將來如果台灣要走上正名、制憲建立新國家時,阿扁 總統肯定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另一方面,阿扁總統也認同台灣神的信仰,成為大地的同修( 道名:贊凡),大地志工更義不容辭的接受備餐、送餐的任務。大地志工們把此事當做是修行的功課,另一方面也讓同樣身為大地同修的阿扁總統知道他並不孤單。
費邊社文創總編輯葉柏祥:
「人間冷暖情為貴,世事滄桑愈堅強」,是我在年少時,聽吳樂天講古時常聽到的兩句話,最近幾年來,卻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無比的感動,我總是覺得世事滄 桑、人間冷暖,幸好有一群阿扁們或台灣媽媽們,把愛心化為行動,這份感情的付出,是我們得以在這無常的世道中堅強起來,昂首向前走。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Anny(贊照)版的「雷公佮閃電」


最敬愛的盧千惠大使夫人,所著作的《給孩子們的台灣童話台語有聲書》,是小孩學台語童歌最好的教材。小孩們聽到,都很開心的跟著唱。

有次小anny(贊照)又開心的跟著CD唱歌,Ida把這段“臭靈呆”的娃娃音錄下來

「雷公佮閃電」歌詞
哢哢哢 霆雷公 雷公欲揣 討債的人
暗眠摸 看袂著 熾爁女神 來幫忙
啪啪啪 爍閃電 熾爁的女神做頭前
浪費的人 毋聽話的人 看恁欲閃去佗位藏
照光光 看清楚 雷公欲揣 討債的人


延伸閱讀:
Anny(贊照)創意舞蹈之愛情的恰恰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穿透黑暗的天光》新書介紹


書名/穿透黑暗的天光-與阿扁總統的書信往來

主編/張嘉麟(贊郎)
發行/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費邊社文創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共414頁
ISBN//978-986-90053-8-8

(圖文版權所有)

內容簡介:

聽,不為受迫害者伸張正義的人,正在談慈悲!
聽,沒有人權觀念的執政者,正在講民主!
聽,切割落難同志的人,要大家信任他!
聽,到現在還無法辨識扁案政治迫害本質的人,正指著別人說「理盲」!
聽,了解扁案政治迫害的本質,而無動於衷的人,正在談最高道德標準!
扁案,扁案,多少人因你現形!

記得2008年11月1日,在一場「拒絕中國、祈福台灣」的晚會上,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楊緒東在台上說阿扁總統不久後會被抓去關。當時台下有人很大聲的喊「無可能啦!」,楊董事長說:「除非我們全部一起被抓去關」。

後來;2008年11月11日經過11小時的羈押庭,於12日上午7點陳前總統被上手銬羈押。次月(12月)13日台北地方法院審判長周占春認為無羈押必 要,裁定無保釋放。之後無視法官法定原則,裁定無保釋放的周占春法官被換成以「大小水庫」理論判馬英九特別費無罪的蔡守訓,自由17天後陳前總統再度被羈 押,此後就不斷延押。2010年12月2日,因龍潭購地案及陳敏薰人事案定讞,由土城看守所移到位於桃園縣龜山鄉的台北監獄。而後身體狀況急遽惡化,即使 移到台中監獄仍無法獲得保外就醫。2014年4月23日中時刊出阿扁總統投書,每一筆劃都抖得厲害,與之前就算趴在地上,握著筆芯寫字也字字力透紙背,筆 劃流暢相比,無須專業也可判斷他健康狀況很糟。

在監獄加上看守所至今將近6年,隨著馬英九施政滿意度下滑到個位數,「無能」名揚國際,救援投手「扁維拉」也救不起來後,陳前總統似乎漸漸被遺忘在黑暗的 角落。2008年楊董事長率先寫信給在「鬼所」(土城看守所)的陳前總統,2009年開始呼籲大家寫信給「鬼所」裡的阿扁總統;大地志工們沒想到,竟會收 到阿扁總統親筆回信。回顧這些收錄的書信往來就像在回顧過去幾年發生過的事件。

阿扁總統雖人在所中,資訊有限,但對選情分析、選舉策略、政治判斷卻仍然犀利無比,他驚人的超強記性更讓人印象深刻。雖然自由被限制了,可是仍在字裡行間看到他關懷人民、關心台灣前途、DPP前途......
精彩要目:
強權的霸凌、扭曲的民主、妖化的扁案
從國務機要費開始,2008 年520 陳前總統卸任後,其家庭海外存款引發連串媒體爆料,多到後來只剩一個印象──貪汙;整個審判過程也爭議不斷,包括押人取供( 審判前持續羈押,全程錄音監聽律師與被告之晤談)、更換法官、教唆偽證、採取罕用的「實質影響力」說、定讞的時間點......,甚至之後的周占春法官與 提出質疑的洪英花法官疑遭報復,明顯的政治干預司法,與2012 年6 月發生的林益世索賄案兩相對照,政治迫害的圖像再清晰不過......

送溫暖給阿扁總統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楊緒東醫師,自陳前總統被收押後就開始寄書信到看守所關心阿扁總統,當基金會得知有機會可以到土城看守所與阿扁總統面會時,就開 始在網路上號召關心阿扁總統的網友寫信給阿扁,請大家寄到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的網路信箱,並將這些信集結成冊,藉由青年志工與阿扁總統面會的機會,送給阿 扁總統......

楊緒東醫師給阿扁總統的信

阿扁總統給楊緒東醫師的回信

大地志工給阿扁總統的信

阿扁總統給大地志工的回信

給阿扁總統的賀年卡

後記
法務部堅持對收容人一視同仁,不能有特權,但在台北監獄期間,還是給了不少特權。
1. 不分晝夜24 小時照明的特權;兩年多不曾熄燈,據說是為監視方便。
2. 一天23.5 個小時鎖在1.38 坪空間的特權;其他受刑人每天離開囚室到工廠工作8 小時,據說是為了陳前總統的安全。(兩年後延長放風時間至
一小時)
3. 獨自在囚室地上吃飯的特權;不用與其他犯人一同在餐桌用餐。(約兩年後才提供每天限時使用桌椅)。
4. 當「楚門的世界」主角的特權;法務部官方網站設 「陳水扁先生收容處遇專區」將陳水扁日常生活起居、收容空間與活動範圍乃至健康狀況及醫療照護情形,鉅細靡遺的中英文,附照片刊登在網路上,並提供問與答,開放一般民眾討論
5. 1.38 坪舍房2 人共用的特權。

推薦序:

民視董事長田再庭先生:
救台保台,所有愛台灣的,人人有責。應遵循途徑亦蒙台灣神開示,就是要走向爭取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大道,終點是公投建國,入聯保國(亦即以公民投票建國而救國,以台灣國為名,入聯合國而保國)。

張炎憲教授:
阿扁坐牢,失去政治舞台,反而成為監獄文學作家,可以媲美1920年代治警事件蔣渭水、賴和等在獄中的作品,以及1970年代之後台灣政治受難者所寫的監獄文學。

楊緒東醫師:
我們期望出版此書之前,阿扁總統能夠保外就醫,得到合理的對待。天地之間有因果定律,沒有一個人能排除此法則,馬總統應該有其高度,立足台灣,謹言慎行,實施大愛,捍衛人權,方能免於惡業的衝擊。

費邊社文創總編輯葉柏祥:
「阿扁書」問世後,費邊社將與大地合作,到台灣各地舉辦新書發表會,我們不只是要互相取暖,更是要凝聚力量,發揮作用,一方面,是要宣揚台灣主體性的理 念,深耕基層,另一方面,也是要為扁案做澄清與說明,還阿扁應有的清白與公道,新書發表會是社會運動,也是思想改造運動,難道這不是一種新型態的文藝復興 運動呢?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新書介紹



書名/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
作者/陳孟絹
發行/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出版社/費邊社文創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共252頁
ISBN//978-986-90053-6-4

(圖文版權所有)


內容簡介:
此書改寫自作者的碩士論文《「台灣神」信仰之研究》,該論文榮獲2013年第6屆「莊萬壽教授台灣人文研究獎」。將一個看似嚴肅的主題,以親切易懂的柔情方式,加以書寫。

探討一個進行中的社會運動「台灣神信仰」,其獨特性在於強調公義和台灣主體文化內涵,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罕見的特例。台灣神信仰自2004年開始發展,以228做為代表性的抵抗符碼,透過49位台灣神典範所歷經的時代背景、面臨的問題、事蹟與貢獻,做為認識台灣歷史的活教材,以期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與自立 的勇氣,並深耕文化基礎。

推動「拜台灣神」運動的過程,第一階段從2004-2010年,推廣地點選在深入人群的夜市、菜市場等民生出入地點,以及街頭運動、選舉造勢等社會運動地點,搭配臨時神座、設香案的型式,用一般祭拜祖先焚香禮拜的習俗。運用社會運動方式宣揚台灣神的事蹟,以做為記憶的召喚。第二階段是2007年底至今,推 廣的重心變成建設自己的信仰根據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透過莊嚴的儀式來強化「228台灣神」的神聖價值觀,並賦予保存記憶的莊嚴性與文化抵抗, 硬體的歷史記憶場域扮演中界的功能,透過特定的儀式,延伸教育的軟體功用。

台灣神信仰,是台灣人自我追尋的展現,先賢先烈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蹟,已成為台灣人的典範,時時激勵台灣人不要忘記苦難,唯有從苦難中再出發,才能建立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國家。

精彩要目:
1. 台灣神,台灣人的精神磐石──從信仰出發
自從虛性脆弱的政黨2次輪替後,台灣面臨空前嚴峻的困境。對內:當權者的思維仍停留在戒嚴時期,除了顢頇、自我加上無能,使得台灣尚在學步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節節倒退。對外:有併吞台灣野心的中國,運用經濟、文化和宗教等統戰手段,步步侵蝕、滲透台灣。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權者為私欲自毀城池,效法吳三桂,向獨裁者稱臣,228歷史恐將重演......

2. 聰明智慧謂之神──台灣神信仰的形塑
扭轉信仰,要從本土的風俗民情開始,藉由信仰的改革,導正長期以來被矮化的台灣人性格、被扭曲的宗教信仰、被抹滅的過去歷史。楊緒東認為:「台灣人的信仰若不能由主體、本土來發展,就會空洞化,而台灣魂的歸依,只能依附在神怪鬼魅與妖言妖語之中......

3. 公義、公理乃修行的內涵──台灣神審議原則
《台灣人拜台灣神.不做無根之民》一書指出,台灣長期在大中國教育的思想觀之下,連信仰也中國化,因此無形的精神界被糟蹋,有形的意識界也會被抹滅,以致台灣人變成無根的浮萍......

4. 典範在夙昔──49位台灣神事蹟

5. 深入人群到簡居山中──台灣神信仰的推動
台灣神的信仰,自2004年開始推廣到2010年約6年期間,著重於走入人群主動宣傳。其間推廣的地點包括社會運動場所,以及夜市、菜市場等民生出入地點。為能讓一般普羅大眾易於理解台灣神的信仰,因此先以普遍化、民俗化的方式外出推廣,運用的物品有可移動式神座、香案、平安符……

6. 台灣國的信仰中心──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
一個以信仰為出發點的228紀念場域,園區是以教育、歷史傳承為核心訴求。期望強調「信仰建國」的台灣神信仰者,能從這個園區出發,學習教科書沒有教的事,從最簡單的生活周遭環境開始,從最基本的鄉土單位開始而往外擴的同心圓方式學習......

7. 結語──以信仰立國
以228做為代表性的抵抗符碼,透過1947年發生的228大屠殺事件,理解歷經日治時期50年統治對台灣人的影響、文明程度有落差的國民政府託管台灣發生的巨大衝擊及國家暴力、使人民噤聲的白色恐怖、高壓統治,台灣人如何在尋找自我的過程,開闢出台灣獨立建國之路。49位台灣神代表性人物,在這個歷史巨 輪之中形成,從他們所歷經的時代背景、面臨的問題、事蹟與貢獻,可以做為認識台灣歷史的活教材,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與自立的勇氣,深耕有別於中國式封建神 話的真正台灣文化......

附錄
聖山天地人──活動紀實
道在自然──聖山生態點滴


推薦序

莊萬壽教授:
這是台灣民間信仰的新頁,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典範立神,創立本土的信仰運動,這是我倡言台灣主體性思想,形塑典範逾二十年來的驚喜,楊醫師是位了不起的思想實踐者。

張炎憲教授:
書寫這樣嚴肅的主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孟絹能以柔情的方式,將台灣神信仰的哲理化為生活實踐的美學而盡情發揮,除了親切易懂,更留下驚豔的感受。

李筱峰教授:
如果您是傳統民間信仰者,無妨敬拜我們諸台灣神,因為諸台灣神並不遜色於媽祖、關公,也不用擔心海峽雙邊有心人進行跨海統戰。

楊緒東醫師:
本會提倡「台灣神信仰」,籌建台灣聖山做為地標,傳布台灣民主建國的信念,相信如此有益於中國與台灣的民主質變。

作者簡介:
陳孟絹,台中人。2006年取得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非歷史本科者,後因喜愛台灣歷史文化,而投入台灣歷史文化的研究行列,再於2013年取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

主編:《台灣人拜台灣神,不做無根之民》
著作:《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與李筱峰合著,將於2014年9月出版)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走出書中的台獨人物,史明老先生

2009年,一個消息從日本傳回台灣,「台獨運動的前輩史明老先生在東京病危」,當時已相當高壽的老先生(おじいさん),因為急性腎衰竭而陷入昏迷。在此之前,只在社會運動的場合見過老先生數次,他時而靜靜的坐在那裡賣書、賣CD,或看著人群、替人簽名,時而在獨立台灣會的戰車上宣講。不用功的我,只耳聞過,老先生是重要的台獨運動者,其他並不是很瞭解。但病危的消息傳來後,還是製作了一支追思影片,想要留些紀錄,現在回想,這只是支表面、膚淺的影片。當然,老先生後來憑著堅定的意志力脫險,追思影片就沒有用到。(當時楊緒東醫師帶領大家集體為老先生祈壽,祈禱他延壽,繼續教育台灣人民,完成民族建國傳承。或許也如此,種下老先生日後皈台灣神道信仰的因緣。)

大約在2012年,某次旁聽杜正勝教授的課,被老師指定報告《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序〉和〈歷史學〉的部分,〈歷史學〉雖然只有簿簿的46頁,但老實說,困難到不行。〈歷史學〉部分是於1997年再版時增補的,老先生寫到主因是「為了研討台灣史、『歷史學』是不可或缺的基底學問。因此、藉這『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擬以再刊的機會、將以概說具有世界性並有普遍性的『歷史學』、而來代為第二版之序。」(日文常用的標點符號是頓號和句號,對於「日本語世代(にほんごせだい)」的老先生而言,使用漢字書寫,想必相當費力。)

46頁的〈歷史學〉講義看得霧剎剎,不過倒是因為這次的機會,從更多參考資料來認識老先生(詳見課堂簡報檔)。老先生一生歷經日本與國民黨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到過中國參加共產黨革命,最後選擇追求台灣獨立,其人其事可說是罕有的指標性人物。將近一世紀的生命史,雖然是老先生個人的生命歷程,卻是大時代的縮影。更意外的收穫是當時記下的隨手筆記「應推崇的史明觀念」:

1.身為台灣獨立運動者,要惦惦做,毋通想要出名,所作所為都要為台灣好。社會革命者及改革者,越平凡越好,越出名阻力越大。
2.從事革命運動的政治人物最好不要動用有錢人的財團和政黨公共資源,以維護政治理想的純粹性。
3.革命需要人也需要錢。從事革命運動者,最好毋通拿別人的錢,這樣思想理念才不會被政黨或財團控制。
4.「獨台會用的一分一錢,都是我[指史明]在東京賣麵賺來的。」史明一生的政治運動,先是謀求經濟的獨立自主,進而才確保政治理念的獨立行動性,既不受黨派指揮,也不受財團左右。

(source:《衝突與挑戰:史明生命故事》)

課堂簡報檔


老先生於1937-1942年(因戰事提早畢業)就讀日本早稻田大學(わせだだいがく)政治經濟系,學校重視自主研究與應用研究,老先生凡事從現實面考量,有其獨立性格。同樣也從事社會運動者,看到上述的觀念,應該很有感。做事需要用到錢,唯有經濟來源自給自足,才不用受制於他人,這種觀念與大地家族的觀念趨近:有多少錢做多少事、1元要當成2元來使用發揮。大地志工給人一種「憨人」的印象,堅持一個信念,去做事;認識書裡的老先生,有種驚奇感,他堅持一個信念、持之以恆的實踐,和同修一樣的「憨人」精神,立定目標就努力去實踐。

而第一次接近距離接觸這位從書中走出的人物,是在2013年4月的聖山,自己帶了還在閱讀中的新書《史明口述史》,請老先生簽名,並且告訴他:「感謝您為台灣做的一切。」這次的經驗,老先生與以往書上所見不同的是,臉上帶著傷,那時以為,老先生時常受傷,其實只是不小心的意外,由於跌倒而撞到額頭,當額頭的「烏青」化瘀漸退好轉之時,「烏青」卻轉移到眼袋,看似眼袋掛著大大的「黑輪」。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是,老先生會出考題、對人考試:台灣為什麼要獨立、如何看待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另外,老先生也直言,聖山的氣氛祥和、平靜。

史明老先生第一次到訪聖山,因意外而臉上帶著傷

請老先生簽名《史明口述史》套書
老先生所開授的「人類進步過程中的台灣獨立運動」12小時課程,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是老先生談到在中國革命的所見所聞,中共如何用分化人心與殘忍的對待人民,殺人像剁蒜頭般如常,這些真實發生的口述歷史,由像是活字典的老先生講出,這堂課咻一下子就結束,有種聽不夠的小小遺憾。

接下來的幾次經驗,觀察到,老先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認為到別人家做客,不能隨便,當然對2位陪伴在他身邊,像是照顧又像弟子的敏紅姊與阿忠大哥,也相當嚴厲,可見老先生有其堅持的原則。相信這些堅持的種種,正是老先生挺過不被現實社會環境消磨意志的動力。

老先生雖然左眼因白內障手術失敗,但右眼依舊保有敏銳的觀察力,會記得接觸過的人。某次,要從台中的大地會館起程到三義的贊屋同修家,老先生上車坐定後,擔心有人還未上車,就詢問:「周太太有上車嗎?」擔任司機的我,想了一下,連忙回答「有。」其實贊儀同修姓周,之前老先生都稱呼她「周小姐」,也許是後來贊儀的先生贊外時常拿Häagen-Dazs冰淇淋給老先生享用,知道贊儀是人妻,稱呼就從「周小姐」變成「周太太」。這天的三義行結束後,自己和贊儀趕快到髮廊指定要設計成「看起來年輕」的髮型,怕會被誤以為是「大嬸級的太太」。順帶一提,過了一陣子,老先生看到贊外(姓侯)同修,突然問:「他是周先生嗎?」停頓的想了一下,回答「他是周小姐的尪,也可以稱周先生啦!」一旁的同修連忙制止我「不要亂講,老先生會記下來。」哈哈~~~

一趟三義行,其實也發現老先生細膩觀察與柔軟心腸的一面,正當大家在贊樊的木雕藝術創作工作室嘰哩呱啦聊天與隨興的吃喝時,老先生的目光反而放在遠處的一尊「達摩」雕像上,老先生說:「革命家的嘴就是像這樣。」一種嚴肅而下垂的弧度。這個作品是贊樊在「2011木雕藝術創作采風展:台灣木雕協會會員聯展」所創作雕刻的創作品,材質為扁柏、牛樟(底座),尺寸36X19X48公分,作品賞析為「長鬚老者,怒瞪雙眼,遏阻不公不義之事。」是非賣品,但是老先生又極為欣賞這尊雕像,當藝術家遇到了革命家,經過一翻各有堅持的討論過程,這尊「達摩」作品現由老先生收藏。當日中午地主贊屋贊樊夫婦設宴款待當地的風味餐,但老先生堅持要請客,因為他觀察到地主是有小孩與事業等要兼顧的家庭,不能讓人家破費;而自己是做革命的人,隨時都有面臨困苦的心理準備。到底最後誰買單,結果如何,詳情當然只有在場的人能「獨享」(地主堅持招待)。從這些凡事替人著想的細節,可窺知老先生與書中資料相當不同的生活面。

同修們與老先生在工作室玩自拍,右前為贊屋、右後為贊樊
老先生極為欣賞的「達摩」雕像
由自己論文改寫的《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新書(主要是研究台灣社會中罕見的信仰,強調公義和台灣主體文化內涵的社會運動)出版後,自己連同一張手寫的小卡片寄去給老先生過目,在書寫時,其實有點擔心別人看不懂自己的字(平時常被家人笑說「寫字像POP沒學成功的海報字體」);沒想到老先生給予後輩許多鼓勵,並提及把小卡片當藝術品看待的重視,接收到長輩正面的肯定,心中滿滿的是感謝再感謝。
老先生特別撥空來參加2014年7月19日台北場的《台灣神信仰》新書發表會
2014年3月,老先生皈道,成為台灣神道信仰的一份子,道號贊主(以民為主之意),敏紅大姊道號贊全(女中之王之意),阿忠大哥道號贊立(立人立己之意),老先生皈道後對眾同修說:「以後咱就是兄弟啊!」兄弟,應該就是很親近的意思,其實同修把彼此之間當成家人,把大地與聖山當成自己另一個家庭在經營,沒有私心才能長長久久。自己的道號是「贊修」,不斷進修、修去缺點之意,也期許自己追隨前輩們的腳步,為台灣出頭天打拼。

(撰於2014/7/30)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觀察聖山的人文與生態

2014/8/3在聖山的觀察心得,被抓公差寫日記,本文收錄於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聖山日記 20140804
8/3(週日)上午,在大地總堂舉辦贊鵠的父親贊抖同修的追思典禮,過程中雖然有不捨,但更多的是祝福,祈禱贊抖在另一個世界好好的修行。多居住於「天龍國」的親友們,也趁這次的機會到聖山參訪,過程中聖山見聞的人文資料與自然環境,無一不是來賓所好奇而停駐研究討論的。


小紅蜘蛛?
楓香是台灣原生樹種,單樹互生,具長柄,掌狀三裂。一群人發現楓香的樹葉上,有一小群紅色的物種。
有老花眼的人開始瞇著眼霧霧的看,說「是毛蟲。」
又有人說「是紅螞蟻。」
自己在心裡OS「快把你們的放大鏡拿出來用吧!?」
明明每一隻動物都有8隻腳,個人覺得,比較像是群聚的小紅蜘蛛,不過正確的品種,待查。

楓香的樹幹呈「暗灰色,有縱裂溝紋」,不過左下角的紋路,看起來比較像是樹的眼睛,靜靜的看著聖山。


避債蛾
鐘樓的走道上,眼尖的人發現,有一團看起來像是枯葉,但又緩慢的移動,枯葉頂端像有一個動物在蠕動,是什麼?
台北型男大聲說「是菜蟲。」
稍有研究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說「是蛾,『蓑』什麼的。」

沒錯,就是避債蛾科/蓑蛾科,避債蛾是偽裝高手中的高手,幼蟲會吐絲把枯葉等物質黏成囊袋狀,自己就居住在內,背負著這個偽裝的囊袋四處移動,遇到危險時 會躲入此囊袋,甚至吐一團絲線堵在洞口,當成保護裝置。成蟲羽化後還是待在囊袋中,不需要的翅膀當然就退化消失,因此成蟲還是長得像幼蟲的型態。

自然界的生存演化機制,真的很巧妙。尊重萬物是最好的方法。


(大黃瓜蛤蜊波羅蜜果仁湯,右為烹煮過的波羅蜜果仁)


波羅蜜
聖山有N棵波羅蜜樹,不過,一直到波羅蜜碩大的果實長出來,重重的掛在樹幹上,大家才「喔!!原來你是波羅蜜。」今日的客人,有的有吃過波羅蜜但沒看過波 羅蜜果實,有的沒吃過也沒看過波羅蜜。來到聖山的大家,體驗了無數個「第一次」,看著現採下來的波羅蜜,有人猜是「榴槤」,看到果肉時,有人說是「鳳梨」。

據說,果肉吃起來有著「香蕉、芒果、鳳梨的清香與甘甜」,不過讓客人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用手拔果肉者,手上「超黏」又洗不掉的感覺。難怪有經驗的志工, 在剖開果實後,會將雙手抹上橄欖油,才將手伸入扒開果實,就是為了避免果實內部梗心的外側黏液。手上已經沾到黏液的人,只好事後抹油,乳化掉黏液,把橄欖 油當成護手霜使用,還真是第一遭。

波羅蜜的果仁,也不要浪費,可以煮成排骨波羅蜜果仁湯,或烹飪成大黃瓜蛤蜊波羅蜜果仁湯,還是保有波羅蜜特殊的氣味,果仁食用的口感就像菱角,清脆、鬆軟。




泰源事件紀念碑
位於鐘樓的「泰源事件紀念碑」,聽完導覽志工的解說,來賓詢問著「為什麼像金字塔的三角立體錐,數量是5個?」其實發生於1970年2月8日的台東泰源國 防部感訓監獄獄中革命事件,起義的有六君子,其中鄭金河(雲林縣北港人)決定犧牲扛下所有責任,加上陳良(雲林縣崙仔頂人)、詹天增(台北縣瑞芳鎮人)、 謝東榮(嘉義市人)、江炳興(台中市人)五位遭槍決,他們決定保護最可能不被判死刑的餘香鄭正成(台北縣泰山鄉人),留下事件的見證者,戳破國民黨政府向 國際宣稱「台灣島內並沒有台獨主張」的說詞。他們把遭受刑求當成是為台灣人受苦,這般對台灣的大愛精神,事蹟應被繼續流傳。

紀念碑會讓人對某事產生好奇,進而因它受到啟發。聖山的教育功能,正在發酵。

與上午嚴肅的追思典禮表情相比,親友們要離別聖山時,是帶著收穫與謝意的神情愉快相辭,他們知道,贊鵠在這裡有另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同修就像家人般相知、相挺。

PS.
聖山守護犬之一的小莉(Shirley),只對親友團其中一位特定人士狂吠。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先生,是親友中唯一一位非台派者。Shirley, ha~


參考資料:
高金郎,《泰源風雲》(台北市:前衛,1991)。
陳俊雄、高瑞卿撰文;郭信厚攝影,《台灣行道樹圖鑑》(台北市:貓頭鷹,2004)。
楊維晟,《蝶蛾放大鏡》(台北市:天下遠見,2010)。
大同高商/認識植物----波羅蜜,http://www.ttvs.cy.edu.tw/kcc/polo/polo.htm(2014/8/4點閱)。
塔內植物園/又愛又恨的波蘿蜜,http://tbg.org.tw/tbgweb/cgi-bin/view.cgi?forum=50&topic=4803(2014/8/4點閱)。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家中備餐平凡事

送餐第一天開始,敏蕩就自備一本「送餐紀錄簿」。
替阿扁總統送餐的來龍去脈,在《大地會刊》第39期的〈阿扁總統送餐日記濃縮精華版〉與第41期〈送扁餐一年回顧─展現團隊合作的力量〉兩篇文章中,有清楚的描述。在此,想要分享的是家中較不為人知的一面。

自從2013年4月22日,承接了備餐的任務,家中的主人常會有些備餐的討論。女主人敏蕩與男主人光澤總有辦法讓人印象深刻的記得這些互動,也許這就是一般家庭的樂趣。

以下的狀況,經常或三不五時的出現。

敏蕩想要菜色多變化,就試著看料理節目學新菜、找靈感,小的就奉命在一旁,速記做菜筆記。敏蕩試作之後如果家人一致讚賞,接著就會製作給阿扁總統享用;反之,如果敏蕩試吃完,覺得「吃不合」,這道菜就被cancel。

備餐媽媽,總是提早備餐,以免臨時有狀況,例如無預警的區域停水(遇過一次,還好贊精及時伸出援手幫忙備餐),或者瓦斯爐突然壞掉(應是使用年限到,只能趕快換台新瓦斯爐),或是有其他突然發生的怪狀況。某次早上晚起,吃早餐時,光澤也悠哉的在餐桌對面吃著早點,過了一陣子,敏蕩從廚房走出來,對著光澤問「你在幹嘛?」
光澤:「試吃。」
敏蕩:「試吃?都吃了半小時,還在試吃?」
光澤:「我要慢慢品嚐,體會阿扁總統吃到這道菜的心情。」
敏蕩:「要給總統的份量我還沒裝盒,你要是把菜都吃完,我就○*%$#^&*……」
接著就把菜都收走,光澤也被趕去工作,這個場景到此結束。

由於個人喜歡在飯後吃些小零食,就會建議也讓阿扁總統吃吃零食,例如のり(海苔片)、銅鑼燒、小羊羹、鳳梨酥、米餅、豆花、自製百香果愛玉(也才發現,原來自製的口感如此天然)等。有時敏蕩會準備些,阿扁總統應該很久沒吃到的小菜,點綴在白飯上,例如土豆麵筋、脆瓜、蔭瓜、豆棗、醃漬薑片。不過,一直覺得很奇怪的是,阿扁總統應該也很久沒吃到麥當勞的漢堡薯條可樂、外賣的pizza或義大利麵等速食,不過敏蕩堅持「那個吃不飽,一定要吃飯配菜」,所以,我想像中的速食餐,一直沒機會實現給阿扁總統嚐試。

家中另外會對備餐出主意的,是光澤。菜單中的蒸南瓜,是敏蕩備餐時常出現的菜單,主因是光澤強烈建議這種「有助於舒緩男生攝護腺肥大」的食材,這麼頻繁的頻率,我都懷疑阿扁總統是否會吃膩?!光澤的另一個重點,就是食材盡量要「好咀嚼」,原因當然也是因為他假設總統的牙齒老化嚴重,食品鬆軟對總統最好,通常,會很認真的看著他,問「爸什麼時候要去牙醫診所做牙齒保健??」當然光澤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或藉故落跑閃避問題。或者遇到已經要送餐的時間,但光澤覺得其中一道菜他「吃不合」,要求換菜的突發狀況,可想而知,不可能換菜;事後他就會邊吃邊抱怨「那道菜煮失敗,為什麼還拿給總統吃?」只能翻白眼加OS「你要求太高了啦!!明明是你自己情緒的關係」。備餐的人最大,其他人都不可以干涉,這是之後的默契。

「手路菜」不時會出現在菜單中,爌肉是阿媽傳承給敏蕩的菜餚,是道地的彰化味爌肉,佐甘蔗加以滷製,這道料理被歸類為重口味,只能偶爾吃,平時隨季節變化,較常出現的例如香菇冬筍雞、蔴薏、香煎虱目魚、四神豬肚湯等,除了給總統的那份之外,通常在家中很快就會被掃光光。或讓總統體驗乾意麵、米糕、碗粿等在地特色小吃,盡量讓總統每天有「不知道今天會吃到什麼」的新奇感,希望能刺激他的感官與增加他的食慾。

在馬英九政府不斷的調漲水、電、瓦斯、天然氣的情形之下,有時會聽到敏蕩走一趟菜市場後,抱怨物價高漲,1,000元買不到幾樣食品;或原本在早上10點前就該賣完的大腸頭(一般被麵店預定,搶手得很),居然到10:30還賣不完;水果攤販不賣梨子,只因一箱梨子竟然2天還賣不完,生意極差;魚販談著虱目魚價格飆漲的原因,政府宣揚中國商人來台出手闊綽的買貨,但虱目魚整貨櫃送到中國,對方卻不收又退貨,生鮮食品怎甚如此長途往返,只能全部「去了了」,漁民氣到,減產虱目魚的結果,就是價格上揚。這種「菜市場消息」,再再反應馬英九政府的「攏系假政績」。

面對馬英九政府的負面「政績」,全家人還是懷念阿扁總統對人民有利的種種施政。以前,阿扁總統照顧我們的「飯碗」,現在,輪到我們照顧阿扁總統的「八度」(肚子)。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從對煙囪的好奇,認識草屯的窯業

(嘉南窯業的煙囪。感謝Mickey | 贊琦提供照片。

每次去聖山,轉到富頂路的爬坡路段後,必定會經過一個磚窯場,外觀看起來有一根長長的煙囪,聽說裡面有八卦窯。

2012年中,這間磚窯廠在動工,大家紛紛揣測,不知要改建成什麼。後來,出現一個logo特別的公司,"Agit"艾鉅,一間衝浪板、水上用品公司。在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內地,生產衝浪板,奇特。

(左後方為原嘉南窯業的煙囪,廠址已變更為衝浪板公司。感謝Mickey | 贊琦提供照片。

偶然的機會,在《台灣歷史學會會訊》2003年的學術期刊,看到一篇〈南投縣草屯鎮窯業的發展與興衰之調查研究〉的單篇論文。基於聖山附近就有磚窯場的關係,好奇的翻閱這篇研究資料。

「前言」開宗明義說到:「南投陶、溪洲瓦」之諺。其中『南投陶』係指南投事之陶瓷業曾風光一時,遠近馳名。至於『溪洲瓦』則指草屯溪洲地區所生產之磚瓦,曾是南投縣境內磚瓦之主要供應地,為草屯早期極重要的產業。」聽起來像是common sense的事,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在體制內的教育,未曾學習到這方面的知識。位處「內地」的草屯,感覺正藏著寶,一閃一閃的光芒在對我招手,來挖掘我吧!!

論文的大意就是,草屯的窯業,日治時期開始發展,先後至少有17家磚瓦工廠。為什麼是在草屯,而不是其他地方?原因在於地理位置,論文的這一段,說明了重點:「草屯因位處大肚溪支流烏溪及貓羅溪兩河流之間,烏溪與貓羅溪長期夾帶上游沖刷而來之黏土堆積於此,而形成一層一層深厚之黏土層(白植土)。白植土因含有矽酸鋁,以及其他礦物質,如:氧化鐵、鎂、鈣、鉀等。由於這些元素,皆可在燒製過程中,改變黏土的顏色。由於草屯盛產製造磚瓦之原料-白植土,而原料之搬運成本高,故磚瓦業乃選擇此地設廠,就地取材,以節省成本。」為了節省原物料搬運成本,工廠就選址在原料附近,例如日治時期的製糖會社,必鄰近甘蔗園。不過,這段話也說明了之前的疑惑,為何聖山的土壤總是黏性高,而隘寮溪的大石頭中心總是呈現黑色的烏心石(製作硯台)的原因。

而經常路過,有著高聳煙囪的磚窯廠,是1955年由黃源坤氏創立的「嘉南窯業」,座落於當時所在地為富寮里富頂路股坑巷(此區域舊名匏仔寮),並引進八卦窯生產紅磚,是草屯第一座現代化的窯爐(八卦窯)。這個草屯的「第一個」,居然就位於到聖山的必經之路,真是大大的巧合,不閱讀這篇文章,就更說不過去了。

戰後,因為使用建材改變,業者先後從製造台灣瓦轉型成製磚廠,尤其時至1973年的十大建設,更帶動建築業的黃金時期,需求大於供給,就出現「搶窯」(剛出窯還未冷卻的紅磚,就被搶購一空)的現象。1980年代之後,又因建材被鋼筋混凝土取代,窯業的榮景,逐漸停頓。論文作者張永禎提出的窯業出路,是產業多元化、精緻化、觀光化,例如觀光藝術園區、傳統磚瓦博物館等建議。不過,可惜的是,1955年成立的「嘉南窯業」,已於2012年歇業,雖然,那一枝獨秀的高大煙囪,還站在那裡,看著過往的人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歷史軌跡,就在你我生活周遭,雖然只有微量的蛛絲馬跡,還是可以找到些什麼。你以為原住民/平埔族只存在於深山林裡,過著打獵的原始生活嗎?不,原住民其實就在你我之間,只是當事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有著原住民的DNA,只能從家中的口傳故事,或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找證跡。在「中華民國」體制之下,台灣的歷史記憶,要靠自己來尋覓與拼湊。

(就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講,只有一種參考資料,絕對是不及格的。在此只分享閱讀的小小心得。)

參考資料:
張永禎,〈南投縣草屯鎮窯業的發展與興衰之調查研究〉,《台灣歷史學會會訊》17期(2003年12月),頁65-75。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鄭弘儀專訪大地「阿扁總統備餐/送餐」志工

Note: 家中因為媽媽備餐,總有些好玩的事發生,例如:煎醜的魚留著自己吃,美美的魚才送給總統吃……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鄭弘儀專訪大地「阿扁總統備餐/送餐」志工

因緣際會讓一向低調,默默為阿扁總統送餐的大地志工,有機會上電台接受鄭弘儀先生的訪問。自從前一陣子監察院公布黃煌雄監委完成的陳水扁醫療人權案的結案報告後,許多關心的阿扁總統的朋友們,常常打電話到基金會詢問有關陳總統的最新情況;說真的看到台灣目前的政治氛圍和局勢,我們也很擔心阿扁總統的健康能否撐過這些政客的盤算?

但是我們相信"人算不如天算",請大家用正面的祈禱力量,幫助阿扁總統度過艱難時刻。

MP3下載收聽(MP3 source: 寶島全世界)

訪問送餐志工大綱:

1.送餐已有多久的時間?
2.為什麼由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幫阿扁送餐?
3.介紹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4.一天要幫阿扁總統送幾次的餐?
5.為什麼阿扁不吃監獄提供的餐?
6.真的每一餐都是自己煮的嗎?
7.阿扁的餐點是特別製作的?還是與志工家中吃的一樣?
8.介紹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推廣的新書-《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
9.台灣神是什麼神?
10.餐點送到中監後需要檢查嗎?談驗餐的銀筷子。
11.監獄是否曾質疑你們為阿扁送餐,是阿扁花錢請的?
12.可以藉由送餐夾帶紙條給阿扁嗎?
13.是否知道阿扁在監獄裡的情況並不好?如何得知?
14.阿扁最喜歡吃什麼?
15.很多人認為阿扁有貪污,也很多人認為阿扁沒有貪污,你們的看法是?
16.阿扁對台灣的貢獻。
17.是否曾經與反扁者爭執過?
18.挺扁支持者會贈物資嗎?
19.大地志工護台的覺醒過程。
 

延伸閱讀:
謠言止於智者,阿扁們加油!
阿扁總統送餐日記濃縮精華版
阿扁總統送餐日記 20130529(附:阿扁總統送餐週報說明)
阿扁總統送餐日記系列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07/05 《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新書發表會

Note: 一場特別的發表會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置頂/活動預告】07/05 《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新書發表會
時間:2014年07月05日(星期六)下午02:00-05:00
地點: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台中市西區自治街155號6樓之2,文化中心斜對面)
主講:引言人田再庭先生
電話:04-23723710
直播:USTREAM Live直播
主辦: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費邊社文創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探討一個進行中的社會運動「台灣神信仰」,其獨特性在於強調公義和台灣主體文化內涵,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罕見的特例。台灣神信仰自2004年開始發展,以 228做為代表性的抵抗符碼,透過49位台灣神典範所歷經的時代背景、面臨的問題、事蹟與貢獻,做為認識台灣歷史的活教材,以期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與自立 的勇氣,並深耕文化基礎。

推動「拜台灣神」運動的過程,第一階段從2004-2010年,推廣地點選在深入人群的夜市、菜市場等民生出入地點,以及街頭運動、選舉造勢等社會運動地 點,搭配臨時神座、設香案的型式,用一般祭拜祖先焚香禮拜的習俗。運用社會運動方式宣揚台灣神的事蹟,以做為記憶的召喚。第二階段是2007年底至今,推 廣的重心變成建設自己的信仰根據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透過莊嚴的儀式來強化「228台灣神」的神聖價值觀,並賦予保存記憶的莊嚴性與文化抵抗, 硬體的歷史記憶場域扮演中界的功能,透過特定的儀式,延伸教育的軟體功用。

台灣神信仰,是台灣人自我追尋的展現,先賢先烈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蹟,已成為台灣人的典範,時時激勵台灣人不要忘記苦難,唯有從苦難中再出發,才能建立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國家。
                                             
精彩要目:
1. 台灣神,台灣人的精神磐石──從信仰出發
2. 聰明智慧謂之神──台灣神信仰的形塑
3. 公義、公理乃修行的內涵──台灣神審議原則
4. 典範在夙昔──49位台灣神事蹟
5. 深入人群到簡居山中──台灣神信仰的推動
6. 台灣國的信仰中心──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
7. 結語──以信仰立國
附錄
聖山天地人──活動紀實
道在自然──聖山生態點滴


推薦序
莊萬壽教授:
這是台灣民間信仰的新頁,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典範立神,創立本土的信仰運動,這是我倡言台灣主體性思想,形塑典範逾二十年來的驚喜,楊醫師是位了不起的思想實踐者。

張炎憲教授:
書寫這樣嚴肅的主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孟絹能以柔情的方式,將台灣神信仰的哲理化為生活實踐的美學而盡情發揮,除了親切易懂,更留下驚豔的感受。

李筱峰教授:
如果您是傳統民間信仰者,無妨敬拜我們諸台灣神,因為諸台灣神並不遜色於媽祖、關公,也不用擔心海峽雙邊有心人進行跨海統戰。

楊緒東醫師:
本會提倡「台灣神信仰」,籌建台灣聖山做為地標,傳布台灣民主建國的信念,相信如此有益於中國與台灣的民主質變。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福爾摩沙:王城再現》,認識17世紀的台灣

2003年在台南舉辦的「福爾摩沙:王城再現」特,是繼同年故宮博物院的「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特展之後展出,移到台南的展覽更有意義,在於台南即為17世紀台灣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地點。同名的《福爾摩沙:王城再現》即為導覽手冊。


17世紀的台灣,是原住民為主體的社會,不屬於中國的領土。這是事實,也給一直聲稱「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的人打臉。

「王城」指的是Zeelandia熱蘭遮城,因為清朝文獻中是這麼稱呼。


當然,17世紀就出現在亞洲地圖的台灣,已出現「北港」的地名,這段話很有趣,包含很多資訊在內:「1625年,荷蘭人第一次畫出一座島的台灣(更早之前是畫成三座小島),但用的是『北港』(Packan)這個名字。」北港(Packan)是台語發音,不用懷疑,應是當時原住民所留下的音。


在台南安平一帶(指Zeelandia一帶)出土的特定小罐子,稱為「安平壺」,卻分布到亞洲國家,這點也是台灣參與貿易活動的見證。


大員開港後,荷蘭人因對於勞工的需求,引進中國人到台灣。


荷治時期的大員,是世界貿易中,東亞重要的轉口港。


17世紀的原住民,尚未形成國家的組織,但是社會制度很民主,「是一種原始民主制」。


荷蘭人教原住民,用拉丁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才有後來的「番仔契」。


台灣原本活躍於國際貿易的功能,在清領時期被切斷,變成邊陲的小島。


台灣,可以選擇以自己為主體,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或以大國為主,變成只能依附的邊疆地區,是完全不同的命運與結果。17世紀台灣先後的遭遇歷程,已告訴我們結局。

(以上圖片翻拍自《福爾摩沙:王城再現》)

PS.
查資料時,不經意發現,2003年6月21日的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副總統參加「福爾摩沙—王城再現」開幕典禮〉,阿扁總統致詞時說到:「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應該先認識台灣的歷史,『福爾摩沙—王城再現』特展以本土的觀點來看十七世紀的台灣面貌與國際關係,讓台灣人更瞭解台灣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先人在歷經這麼多外來勢力的競爭下,仍然堅強奮鬥、克服困難,才有今日的台灣這個多元民主的社會。」台南人的阿扁總統,真用心。